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0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17篇
丛书文集   1026篇
理论方法论   201篇
综合类   4419篇
社会学   289篇
统计学   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57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讨论了有关养老保险体系转轨的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首先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马上向基金制转轨是否是最优的选择 ?文章还阐释了基金制下的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并对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比较 ,最后对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2.
企业并购初期的组织结构设计与成本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过渡结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并证明了过渡结构的应用使得企业并购体管理幅度隐性增大,从而降低组织成本。  相似文献   
73.
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是增强亲和力的前提。亲和关系可以分为“同质性的亲和关系”和“非同质性亲和关系”,亲和力实质上是一种相互性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本质上就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把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特性的相互性、作为信息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和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相互性,推动3个层面相互性的有机叠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生态。为此,提升亲和力的核心是破解“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难题、根本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关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增强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要立足信息文明创构人的生态,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相关关系、实践关系中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而增进理解、促进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发挥良好的领航作用。  相似文献   
74.
儒家非理性教育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将人心对外物的自然反映融入到诗、礼、乐教育活动中,从而熏陶人的积极正面的情感,使人的意志和动机朝向符合道德的方向被激发,最终使人在现实生活中能自发自觉地表现出《论语》等儒家经典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儒家非理性教育理念将人心、道德与治国三者完美结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5.
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的开放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既凸显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提出更多诉求。对此,应认真研究社会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审慎思考日常生活领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各种诉求,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回应和自身建设。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信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渗透等措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6.
Using data from thre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s, this paper analyzes changes 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mong social class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General social mobility was found to have increased, but social openness tended to show a wave-like pattern of change. Despite thi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was the main form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every perio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the main mechanism of social exclusion changed from “systemic exclusion” to “market exclusion,”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opportunity. As a result, the form taken by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This is chiefly evident in the gradual decline in the domin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mong particular strata, with cross-class cyclical mobility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On the one ha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exclusion mechanism may increase social openness, making society more dynamic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legitimacy.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dominant class learns how to use market exclusion to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class solidification may still be possible in a future Chi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77.
艺术类院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学生对该课的参与程度,以及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是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9.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research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ree‐ and four‐year‐old Canadian preschool children’s perceptions about starting kindergarten. Findings from 33 focus‐group discussions suggest that children begin to formulate ideas about starting kindergarten prior to school entry. Children’s response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ree themes, play versus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getting bigger but still needing help; and rules. Overall, the responses highlighted their expectations regarding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the two environment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position that children should b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planning of transi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80.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需要与外界的交往,处理关系,如何建立,发展,巩固这种关系,就要靠沟通来完成。在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如何与他们沟通的过程。面对当下个性彰显,不断追求新事物的年轻群体,怎样把握沟通的要素和形式,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策略,以及新时期下师生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