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146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769篇 |
社会学 | 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 相似文献
22.
于斌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0-33
道家思想引领了汉初的过秦思潮,继而取代法家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其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为汉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但也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和神化的诸多不相适应性。 相似文献
23.
张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2-60
刘沅是清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学者,毕生致力于构建以易学为核心、 以儒学为本宗、 儒释道相互融通的恢弘学术体系,易学与道教的思想文化会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沅敏锐地洞悉到"穷理尽性"是贯通儒道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他以《周易》为津梁,通过"先后天之心""取坎填离"和"存心养性""存神养气"两组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儒道之间的互动、融合,推动了易道会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4.
在分析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文章从大同市情出发,对大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论述,借助企业CIS战略理论,将大同市旅游形象定位于大同佛道、华夏典范. 相似文献
25.
杨福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
扬雄创作<太玄>有其深刻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背景.<太玄>仿象<周易>,吸收秦汉以来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结合,构建了一个无比庞杂而又自成条贯的哲学思想体系.扬雄继承并发展了其师严君平"引<易>入<老>"的学术特点,他的<太玄>兼赅儒道,对后来的魏晋玄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执掌明末文坛的风向,其所编《诗归》是其诗学理论与美学趣味的代表。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显示了儒家说诗方法的要义,在竟陵派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还呈现出援道入儒的态势,即继承这一儒家的传统方法,与道家"玄览"、"独游"、"遇合"等哲学思想与审美方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批评旨趣与方法意识。这种儒道结合的批评方法是竟陵派诗学能够独开生面的深度造诣所在,也折射出晚明心学与性灵说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7.
李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41-44
<伍子胥变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有儒家的本位思想、道教的术数观念、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等,这三种文化在<伍子胥变文>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8.
游建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1):48-54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顺缘观万物不能得到究竟看法. 相似文献
29.
周德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御注的<道德经>的共同特点是"化道为儒"或"化政为道",重在求"治道"而"非用其教".这种"政道观"始终用王道追求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贬抑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造成道教"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说明"神圣性"道教长期受"世俗性"王道支配左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道关系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30.
贺玉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74-76
元杂剧清丽派作品是在全真教理念影响下对“自然”理想的文学阐释 ,涉及到戏剧创作之意象、冲突和风格等核心内容 ,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自我心灵观照色彩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