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02篇 |
免费 | 389篇 |
国内免费 | 42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91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45篇 |
人才学 | 5篇 |
人口学 | 55篇 |
丛书文集 | 1394篇 |
理论方法论 | 373篇 |
综合类 | 9307篇 |
社会学 | 657篇 |
统计学 | 9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200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271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298篇 |
2017年 | 333篇 |
2016年 | 348篇 |
2015年 | 438篇 |
2014年 | 769篇 |
2013年 | 899篇 |
2012年 | 796篇 |
2011年 | 894篇 |
2010年 | 677篇 |
2009年 | 743篇 |
2008年 | 805篇 |
2007年 | 897篇 |
2006年 | 936篇 |
2005年 | 837篇 |
2004年 | 822篇 |
2003年 | 833篇 |
2002年 | 671篇 |
2001年 | 557篇 |
2000年 | 277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邬天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4):148-156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相似文献
3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持续关联与聚合、发酵与扩散,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和态度,易引发集体非理性恐慌,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和迭代呈现全新特征和趋势,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结合“土坑酸菜”事件,利用Python技术获取媒体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模型。根据编码结果识别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六大主范畴,包括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有效的)组织动员、社会控制、风险放大,将主范畴内容纳入价值累加理论六大因素中,分析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是以突发事件为分界点,分为前期蓄势、中期造势、紧急处理三个阶段,前期蓄势和中期造势阶段通过多轮循环相互反馈影响,最终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在整个风险扩散过程中,网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的“社会放大站”,其加速了信息传播,强化了公众风险感知。本研究运用价值累加理论、基于宏观和微观整合层面,细化探究了网络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的完整过程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放大SARF研究框架,为相关研究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3.
生物识别信息作为敏感的个人信息,深度体现个人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数字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与经济价值产出之间产生对立,同时个人信息权益逐渐由个体私益向社会公益交织演变,构建优化多维的公益诉讼保护路径、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符合发展要义。坚持行政公益诉讼为主,发挥行政机关守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一顺位作用,民事公益诉讼为辅,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守护公共利益通道,创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发挥传统检察优势力量与新时期救济手段相结合,完善公益诉讼救济内涵路径、增设惩罚性规则等体制机制,符合我国司法信息保护能动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34.
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数字内容社交素养、数字媒体创新素养和数字安全保护素养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数字生活参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数字消费、数字文娱、数字出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生活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对不同领域数字生活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通过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居民各领域数字生活影响存在差异,尤其是弱关系网络对参与复杂数字生活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统筹协调强、弱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学习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5.
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子化政府"的建设能够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高社会参与性和政府效率,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化从产品商品化开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商品化引发了一系列产业连带效应,促进其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管理体制等方面迅速与市场接轨,并整体向产业化进军。依据我国国情与国际惯例,必须吸收其它部门的立法经验与成果,建立整套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7.
38.
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甲骨时期、简帛时期、纸质时期、电子时期。中国的编辑活动从有文字记录的文献产生就已经开始了。甲骨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是从事文献材料的收集、分类编序,使其便于收藏和流传;简帛时期是中国编辑业务的奠基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书籍编辑活动;纸质时期编辑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而且其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不同专业的编辑业务;电子时期为编辑业务的内容和形式又开辟了新的领域。信息载体的演变与社会对信息存储、交流及传承需求之间是辩证关系。编辑活动的历史表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为信息载体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信息载体的演变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发展,反之,编辑活动的需求又加快了信息载体演变的进程。中国的编辑活动经历了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和电子编辑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云南大学对裕固族大草滩村做的调查资料,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裕固族大草滩村的现有行政体系入手,探讨文化网络内部的历史、民族因素,及其更细微的象征符号。以此,进一步分析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国家政权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0.
"人力资本论"中的劳工迁移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科技革命的展开和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崛起,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失业率并行攀升的趋势。对此,以西奥德.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通过实践和潜心研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人力资本论,其中关于劳工迁移的精辟论述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性价值,但是,其中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尤其是强调区域工资差异的论述似有以偏概全之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近现代史上的跨国移民以及二战后美国以劳工为核心的人口流动,都证明了该理论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