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65篇 |
免费 | 496篇 |
国内免费 | 29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26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97篇 |
人才学 | 4篇 |
人口学 | 206篇 |
丛书文集 | 1579篇 |
理论方法论 | 519篇 |
综合类 | 10728篇 |
社会学 | 737篇 |
统计学 | 10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55篇 |
2022年 | 202篇 |
2021年 | 217篇 |
2020年 | 281篇 |
2019年 | 263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53篇 |
2015年 | 406篇 |
2014年 | 878篇 |
2013年 | 1025篇 |
2012年 | 919篇 |
2011年 | 1073篇 |
2010年 | 792篇 |
2009年 | 818篇 |
2008年 | 956篇 |
2007年 | 1053篇 |
2006年 | 1126篇 |
2005年 | 1005篇 |
2004年 | 981篇 |
2003年 | 972篇 |
2002年 | 734篇 |
2001年 | 625篇 |
2000年 | 320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聂应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08-111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形式,高校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校办学定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革新。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高师院校必须走“以师为本、综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Indices and orderings are developed for evaluating alternative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isk. They reflect the goals of reducing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sks, of increasing equity, and of assigning priority to the reduction and to the equity of high risks. Individual risk is defined as the (random or non-random) level of exposure to a danger.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a lower negligibility level is investigated. A class of indices is proposed which involves two parameters, a negligibility level and a parameter of inequality aversion, and sever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dices are discussed. We provide a set of eight axioms which ar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this class of indices, and we present an approach to deal with partial information on th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4.
邬天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4):148-156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生物识别信息作为敏感的个人信息,深度体现个人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数字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与经济价值产出之间产生对立,同时个人信息权益逐渐由个体私益向社会公益交织演变,构建优化多维的公益诉讼保护路径、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符合发展要义。坚持行政公益诉讼为主,发挥行政机关守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一顺位作用,民事公益诉讼为辅,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守护公共利益通道,创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发挥传统检察优势力量与新时期救济手段相结合,完善公益诉讼救济内涵路径、增设惩罚性规则等体制机制,符合我国司法信息保护能动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基层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有赖于对基层社会和民众的多元化需求的及时回应与满足。当前,基层治理大多聚焦于治理资源的整合,而对于治理资源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和机理则关注不够,在实践层面也忽视了不同单元、类型和需求下基层治理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县域城镇化与基层治理在场域、过程和目标上具有耦合性,县域城镇化助推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以要素整合为基础实现资源要素与治理需求有效对接,平衡治理场域内的供需关系,以实现治理资源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从供需关系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治理资源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与机制,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平衡-治理有效”的融合型治理分析框架,探析县域城镇化助推基层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和运行逻辑。四川省邛崃市的实践表明,借助治理要素、治理单元、治理路径和治理效能的有机融合,融合型治理能推动“供需对接-供需适配-供需调节-供需平衡”的供需关系转换,力求实现基层均衡型善治,为县域内不同治理单元撬动城乡发展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助推基层治理提供支撑。为此,未来要进一步细化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单元的类型,挖掘基层治理资源与要素,拓展县域城镇化与基层治理的链接方式,不断推动县域城镇化与基层治理的契合和互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子化政府"的建设能够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高社会参与性和政府效率,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化从产品商品化开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商品化引发了一系列产业连带效应,促进其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管理体制等方面迅速与市场接轨,并整体向产业化进军。依据我国国情与国际惯例,必须吸收其它部门的立法经验与成果,建立整套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i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sources of aged people (over 75 years) in Finland predict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experienced state of health (n = 348). Data were taken from a larger Finnish survey on living condition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n younger people we formed a model where morbidity, experienced quality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coherence together with economic resources are the predictors of both experienced state of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LISREL (8) path analysis was used to test the model. The model providing the most parsimonious explanation of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a strong sense of coherence and high experience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erienced state of health wa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orbid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