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9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564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1.
论广告口号翻译中的读者关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口号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行为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译者——译本——读者总体关系中具有终极指向性。译者从事广告口号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悉心关注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并注重其情感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作出最能实现广告口号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912.
"先锋小说"曾以怪异的叙述方式、独特的感觉体验、超前的语言实验为特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风景。但在短短几年内由发轫、高潮走向基本终结,探其原因,创作主体自身的缺陷——思想根基与精神深度的缺乏、对"审丑=反叛传统审美范式"的误解、对文本形式探索的放弃,导致了"先锋小说"的终结。  相似文献   
913.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接受的审慎辨别,最终导致了原名审美信息在传递中的复制、损失和替代。  相似文献   
91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人们带入网络时代,而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情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也因此造成了诸如网络痴迷、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问题。本文从分析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心理入手,探讨网络时代的美学问题,提出如何对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行引导和规范,使每个人在面对网络时都拥有健康的审美心理和人格。  相似文献   
915.
摄影文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构造进程中。语言的张力和画面的辐射共同构成了阅读的审美磁场,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审美机制,刷新了现代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这意味着人类审美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审美的三维性创造了语言的意义间隙,语义的间隙又拓展了意蕴的空间。诗性智慧将理性精神贯注于感性形象,不同的活力内涵又造成了意义能指差异系统,最终构筑成摄影文学繁复的表意空间。  相似文献   
916.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17.
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实践美学终结论”是一种极其有害、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论调,而且,实际上实践美学没有并且也不会终结,只会与时俱进,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首先,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就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不可能终结的;其次,“实践美学终结论”对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再次,“实践美学终结论”的理论根据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形形色色哲学和美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本身的真理性就是值得分析和质疑的。  相似文献   
918.
以非理性的全新视角,挖掘康德哲学美学的痛苦智慧,及其本体论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痛苦智慧的本体论内涵,其一是言明康德人类学研究的真正动力,是痛苦体验;其二是阐述康德对痛苦奠基作用的交代,进而澄清痛苦智慧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919.
高扬理想 体现自由——中国美学“志”范畴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的“志”范畴兼指人类理想和自由意志 ,因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志”潜在地制导着心灵的双向运动 ,赋予审美活动以理想性、超越性 ;它在个体人格修养中居于基础地位 ,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家进行创作 ,并制约着气、骨、意境等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0.
“小说观念”的价值意向性结构即“小说文体”。构成文学文体的美学原则是人类对语言的结构与形式的审美价值直观。依此原则 ,最基本的文学文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意象类、情节类、逻辑类。按惯例 ,小说归入情节类。“小说观念”的嬗递与演变就文体学意义而言只具有形态学特征而不具本质意义。小说文体的演化只具有文体确立与文体否定两种逻辑可能。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失去文体之后重返文体“伊甸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