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9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564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詹姆逊的美学阐释学非常重视历史,历史的概念、表现、作用和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生产方式,其历史化美学批评实践中美学阐释的三个视域,共同构成其“始终历史化”的美学阐释理论的基本特色,对我国美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2.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63.
费尔巴哈的美学是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其基本原则有:艺术表达现实生活的原则;艺术的真实性原则;艺术的人学原则。这种特殊的现实主义美学,不仅是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和揭示宗教本质的直接产物,而且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义的美学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直接来源之一。它值得我们批判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64.
朗菲德在西方审美心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系统的审美心理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闵斯特堡、普芙、布洛的理论,论述了审美态度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从洛宰到费肖尔到立普斯,结合浮龙·李和谷鲁斯,论述了审美交流中的主客合一;提出"统一"概念,论述了审美完成中的统一与想象.  相似文献   
965.
文章从自然界的强者、生活中的强者和审美意义上的超人三个方面剖析了杰克·伦敦小说中的超人形象.体现了作者独有的"伦敦式超人"的哲学思想;具有贫民意识和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学思想;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揭示了杰克·伦敦笔下"超人"形象的内涵、渊源及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66.
《诗品》的艺术风格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对文学艺术风格研究的领域中,堪称独步。《诗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如雄浑、冲淡、豪放、劲健、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旷达、悲慨、自然、疏野、实境、飘逸、高古、含蓄、委曲,等等,或作出精要的理论概括,或作出精彩的理论阐释,或作出严整的理论建构,所论都立定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实践深厚而牢固的根基上,具有巨大的理论创造力、开创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967.
朱光潜是本土学术界唯一一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美学的尊者,其在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史等论域都有创造性建树。贯穿这些成果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面对西学既“照着说”,又“接着说”。朱光潜的做法是,“照着说”力求吃透原理,近乎“代言”,排除创造;“接着说”则攀上先哲肩头,看得更远、更深、更细,近乎“立言”,颇具创造性与创化性。在《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两部著作中,朱光潜一些重要美学范畴如秀美、崇高、心理距离、直觉说的阐述都印证了上述的态度。  相似文献   
968.
文道关系是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两宋理学家虽然普遍具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但同时也认为“道”本体必须通过“文”形式而体现,离开“文”,所谓“道”就没有着落,成为“有体无用”之学。为文要求明白自然,质朴平易,反对架空细巧,刻意雕琢。  相似文献   
969.
论审美的发生--兼答李志宏先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审美的发生,而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审美发生学都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审美的发生为什么可能、为什么必然和它怎样发生。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有了可能;正是劳动中产生的确证感,以及通过确证感实现的人的确证,使审美成为必然;正是确证感向同情感和形式感的发展以及劳动的异化,使审美完成了从非审美和前审美到纯粹审美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70.
走向文学的美学,高度注重对文学的具体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美,主要体现为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和提升.在文学世界中,人的解放分两条路径:超越和进入.古典抒情作品更多体现超越精神,现代叙事作品更多体现进入品格.美学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是呼唤经典作品的重现和国际大奖的获得,而是倡扬对我们民族当代精神面貌、心灵状态的独特挖掘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