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4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67篇
管理学   10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2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748篇
理论方法论   398篇
综合类   3806篇
社会学   302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akaguchi H, Sewpaul V. A comparis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ross South Africa and Japan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 J Soc Welfare 2011: 20: 192–202 © 2009 The Auth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 2009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an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This article draws on a one‐year study visit to the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interviews with field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in Japan and reviews of the national frameworks of education in Japan and in South Africa. In doing so, 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ross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y explor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might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There are some identifiable peculiariti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Japan, especially with the coalescing of care work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lack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are work and social work makes it difficult to narrow the scop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National social work standards have been approved in South Africa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have been long accepted, thus rendering ‘social work’ a protected title and a profession that is more entrenched compared with social work in Japan. The codes of ethics i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are discussed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ir control functions in South Africa.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se comparisons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02.
由表及里:地方服务型政府建构向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效能化与人本化建构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也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多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林林总总,风生水起.但是,由于受转型背景的复杂性、体制体系的惯性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粘性等因素制约,总体仍处于表象层面.为此,需要相应支点结构性的循序移位,由表及里,实现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从而把技术性、手段性改革转变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体制性改革.  相似文献   
103.
非正式制度探析:乡村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出发 ,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存在的社会基础和运行机制 ,并讨论了乡村社会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路径和目标 ,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 ,才能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的相容 ,乡村社会走向现代化才能获得积极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拟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探究史诗《格萨尔》中蕴涵的伦理思想。这些古代部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观念、原则的积淀,就形成藏民族传统社会道德的主要内涵。从这种意识形态的探究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古代藏族部落社会从血缘向地缘关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5.
以探讨构建服务型政府形势下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思路为研究目的。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社保经办服务建设能力不足和管理体制散乱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重塑社保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6.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107.
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职业医闹”甚嚣尘上,亟需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医患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医德方面,提出了“重义轻利”“易地以观”“仁心”待患的高标准道德要求;同时,也强调医患之间的互信。这些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变通。以往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关系的经济和法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伦理属性。只有回归到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信,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109.
作者在研读维克托·迈尔-舍恩佰格《大数据时代》后,对舍恩佰格的三个主要观点展开讨论并提出质疑,认为随机样本和全体数据同样需要,精确性和混杂性各有所用,相关关系离不开因果关系.文章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大数据伦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0.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