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0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95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153篇
人口学   89篇
丛书文集   1105篇
理论方法论   337篇
综合类   5023篇
社会学   513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528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507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女子教育开始了缓慢的发展,但是,存在的现实是:女子文盲率居高不下,成为当时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其所带来的社会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严重阻碍了个人及其整个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文盲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2.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3.
陈其泰 《文史哲》2006,(2):126-132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考证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治学方法迥异于前代。江藩《汉学师承记》的著成,客观上正符合对此进行适时总结之需要。本书第一次将乾嘉考证学作为学术史的重要的发展作了总结性的考察,梳理出其演进的脉络,评价其意义,此一总结性研究从整个清代而言未有出其右者。此书又一成功之处,是不停留在论述学者的生平行事和著述的主要内容等项,并且着力摹写他们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4.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论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史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所用的方法是社会学的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在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时,《新生命》杂志是一份既非反对唯物史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刊物。  相似文献   
95.
由“公羊学”所宣扬的天命史观,是将社会的变化视为天道运行“副本”的观念。它既宣扬“君权天授”,又承认“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认定社会在周期性的循环中发展。但在整个中世纪,“君权天授”的观念一直是维护家天下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在从古代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前清”学者在批评天命史观时,将主宰人类命运主体的“天”置换为“社会”;到了清代中期,“常州”学人则注意到“天命”史学中所包含的变易思想;晚清之时,恰遇“千年未遇之变局”,康有为等一方面援引前清学者的社会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则直接将公羊学的变易思想与西学相对接,于是,“通三统”、“张三世”、“《春秋》当新王”便被改造成社会进化论学说。  相似文献   
96.
丝绸之路艺术以多样的形态、丰赡的成果及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迄今为止涵盖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类艺术现象,具有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基础和依据。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或许会触动世界艺术史的重写,将可能影响世界艺术史观,反思并重建世界艺术史的逻辑。在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中,分期断代是绕不开的课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笔者尝试从长时期历史特征和阶段性特点着眼,将丝绸之路艺术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七个阶段。文章首先探讨了丝绸之路艺术史撰写的基本问题,继而探赜丝绸之路艺术史第一时期,即丝绸之路艺术史前史,对丝绸之路艺术溯源。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从《水浒传》生成史的角度,将《水浒传》的成书和作品主题的嬗变联系起来,论证梁山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传奇色彩和归正倾向。它是封建社会全社会被压迫者与有志之士的反抗与追求的“交响曲”,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的一种“全景式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8.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from a macro-economic viewpoint, cyber attacks with long-lasting effects are the most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and as a result require more attention than attacks with short-lasting effect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been more represented in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deals with evaluation of cyber security risks related to one type of attack with long-lasting effects, namely,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by foreign perpetrators. An International Consequence Analysis Framework i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1) the potential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yber attacks that result in stolen IP from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2) the likely sources of such attacks. The framework presented focuses on IP theft that enables foreign companies to make economic gains that would have otherwise benefited the U.S. economy. Initi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9.
《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0.
郭沫若承认自己在翻译米海里司著作中受到影响,还明言在研究中国古史上受益于王国维。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是中国本土金石学的遗产。郭沫若受自米海里司的影响主要是观念性的,而来自王国维的影响则是具体的甲骨金石释文和技术方法。王国维和米海里司共同影响郭沫若的中国古史研究,或者说郭沫若研究中国古史的路数是中西学术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