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3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10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48篇
丛书文集   451篇
理论方法论   288篇
综合类   3078篇
社会学   407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Arvai J  Post K 《Risk analysis》2012,32(1):67-80
More than 1 billion people, the vast majority of which liv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lack basic access to clean water for domestic use. For this reason, finding and promoting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the provision of reliable clean water in developing nations has become a focus of several public health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fforts. Even though several means of providing centrally located sources of clean water in developing communities exist, the severity and widespread nature of the water problem has led most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sanitation experts to strongly advocate the use of point-of-use treatment systems alongside whatever source of water people regularly use. In doing so, howeve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careful to point out that any interventions or infrastructure regarding water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must also adhere to one of the central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more democratic and participatory 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To this end,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eliberativ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involving affected stakeholders in decisions about POU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This research, which was ground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structured decision making, took place in two rural villages in the East African nation of Tanzania.  相似文献   
52.
本文在缓冲储备理论中引入了习惯形成因素,在BS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既包括国际收支波动性和机会成本同时又考虑了习惯形成因素的动态调整模型。利用1996-2009年间中国国际储备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一国国际储备是国际收支不确定性和机会成本的函数,它们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BS理论预期模型在经过适当的修正后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实证研究是适用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以往的制度因素形成的惯性对后期储备积累的影响就越大,国际收支不确定性以及机会成本对储备的影响也越小,并且这个惯性一旦形成,很难立刻改变。(3)正是由于考虑了习惯形成因素,外汇储备规模关于国际收支不确定性的弹性以及机会成本的弹性更接近于BS模型的理论预期值。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从货币政策理论出发,构建以稳定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多目标”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模型,并采用199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开放经济下的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货币供应冲击、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时变与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2)等间隔脉冲响应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影响效应要高于中长期,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却存在一定滞后性和扩散性,且价格型规则更有利于熨平外部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时点脉冲响应表明,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冲击,且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回到稳态均衡的速度更快。总体来看,在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效果上,价格型规则优于数量型规则,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选择应逐步从数量型规则向价格型规则转变。  相似文献   
54.
产业结构与世界大都市整合是建设国际大都市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分析了广州产业结构调适的必要性,认为广州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较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化、产业创新、产业成长的环境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发展的市场为导向,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整合世界大都市产业发展的趋势,建立高度外向型、国际化、创新型协调发展的城市产业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主要范畴,也是给当今国际社会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热点。在诸如主权原则、人权概念、二者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内管辖权的矛盾,以及由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造成的冲击和对国际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挑战等方面,人们确有深入思考、探究和冷静应对的必要  相似文献   
56.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管理学的核心,而劳动已超越资本成为价值的主要源泉。文章提出了在国际环境下深化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7.
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 P. Porter)教授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剖析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可以找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所在,从而为我国制造业选择合理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8.
论网络犯罪对刑事侦查与证据制度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是伴随着20世纪全球因特网(Internet)的开通而大量产生的,由于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得形式多样,有的犯罪性质极其恶劣,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已经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结合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及特征,针对刑事侦查与证据制度在网络犯罪狂潮冲击下受到的挑战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探索刑事法律如何应对网络犯罪的冲击。  相似文献   
59.
《华沙公约》及其华沙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统一的损害赔偿限额。围绕损害赔偿限额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之争,在华沙体制建立伊始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一直是国际航空法上广受争议的问题。损害赔偿限额在侵权法中,并非严格责任或者推定过错责任的本质特征。损害赔偿限额在理论上缺乏正当性。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中损害赔偿限额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民用航空法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0.
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的法律冲突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引入的英美法上的代理制度,在逻辑上软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国营贸易经营权的强制性规定,破坏了仲裁条款的相对性原则,架空了行纪合同制度。所以,在实践中需要采用利益衡量的方法、体系解释的方法、目的解释的方法和历史解释的方法等来化解这些冲突与矛盾,从而符合立法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