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29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415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2343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反映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蕴涵着丰富的法理,突出表现在国内法、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环境法的立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22.
文章通过大量的报刊中的实例,阐述俄语中的一些社会政治词语的转义用法,揭示了当今俄语在社会政治词语领域的变化。这对改善现今高校俄语专业的教学,更好地用俄语与俄罗斯人交际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
词汇空缺是语言中较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外语学习中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英语习作的选词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发现外语学习者对词汇空缺的处理方式带有阶段性,与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密切相关,并反映了词汇能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4.
言说体验之境并显示其中蕴涵的人生意义,既是文学言说的追求所在,也是文学言说的困境所在。不过言意矛盾并非仅仅体现为欲说之“意”难以转化为传达之“言”,其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三种形态:“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固有的含义遮蔽了意义的表达;以及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对思维的限制。因此,言意矛盾实际上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意”向“言”的转化和“言”对“思”的禁锢,后者乃是更深刻也更根本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25.
本文说明语言信息的形式有表意作用,阐明语内意义的概念以及翻译语内意义的必要性,并从三方面论证可译的理论依据。结合语内形式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言、文化对应状况,探讨语内意义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6.
论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内涵、程序意义, 并从宽松的参与时空、经济的参与方式、充分的参与效果等方面论述了对当事人参与权的保 护。  相似文献   
27.
美丽而又神秘的紫色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可以作为单纯的颜色词用,也可以修饰富贵威严的事物,具有"显贵"的附加义,同时在色彩心理上又构成消极感。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断章取义"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合法性予以简要维护。一、依据哲学阐释学理论",前理解"的存在是阐释者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因"而此非诗人之情,而引诗者之情也"也即"断章取义"式理解应当是合法的。二、从语义学角度来讲",断章取义""之取"的主要诉求乃为当下的交流效果,只要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即"有断章取义而理可通者"那么我们就应当说它是合法的。三、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断之于彼,而无损于此"此一命题已经表明对于《诗》的断章取义其意义生成也应当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29.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可以更好地归纳词义,并厘清词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历史发展。以概念场为背景,考察各个概念域中的成员及其分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
We examine how people's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predict their later scores on a standard measure of depression, and how their existing social resources moderate these effects. In a longitudinal US surve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almost all respondents reported using the Internet for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escape; these uses of the Internet had no impact on changes in respondents' level of depression. Almost all respondents also used the Internet for communicating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and they showed lower depression scores six months later. Only about 20 percent of this sample reported using the Internet to meet new people and talk in online groups. Doing so changed their depression scores depending on their initial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Those having high or medium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showed higher depression scores; those with low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did not experience these increases in depres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sources and people's choices of how they use the Internet may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 outcom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