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的主体间性角度对狄金森诗歌的主题与形式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其诗歌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超越及与现代主义的相通和契合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32.
Different aspects of a case will be emphasized depending on the theoretical lens used to understand it.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will be used in case discussion to illustrate how our focus in the case shifts with different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By using intersubjectivity, the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patient,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s influence on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are highlighted. Case material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death and loss.  相似文献   
133.
巴赫金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关系,认为对话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预设作为社会交际语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对话关系。预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对话互动的认知交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属于不同的交际主体。语义预设的领有主体为说话人;语用预设的领有主体为交际双方。语义预设基于说话人与自身认知域中形成的知识范畴(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进行的主体内部对话互动;语用预设基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体间性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134.
小、说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作家自我表现、自我鉴定及自我证明的过程,用自己的体验建构心中的他者.贾平凹用自己从现实生活世界获取的体验也在建构着<废都>的世界,即藉着"此作家"庄之蝶来构建着自己的可能世界,进而通过后者而获致自救.然而由于"彼作家"过于放纵自己的民间文化嗜好,以致小说没有形成超越一己生活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35.
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教学模式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相互交往活动中.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构建教学模式的合理框架,要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价值;要强调教师主体的重大影响;在创造、合谐、安全、自由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6.
“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庆杰 《社会》2011,31(3):224-241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  相似文献   
137.
陈士部 《阅江学刊》2011,(2):101-105
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是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异化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这种审美主体观有着自身特定的美学内涵:1.诉求审美主体的批判否定功能;2.强调中介,自明审美主体的功能限度;3.偏重审美生产主体。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念提醒我们:当代美学建构不能迷恋“主体性关学”、“现象学本体论”或“主体间性关学”,尽管这种审美主体观仍是一种语言本身的虚构,它提供的只是抽象的主体,但它带给我们的理论想象是不能漠视的。  相似文献   
138.
刘悦笛 《河北学刊》2002,22(3):50-54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9.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林 《求是学刊》2005,32(3):26-32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批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世俗主体间性、特别是主体间的理解进行了独特的系统探讨。许茨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对文学史主体及主体性的界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认识到文学史内涵的双重性特征;其次认识到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再次从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来阐述文学史主体的特性。这样,文学史主体并不是单单主体性所能涵盖,而应该呈现为主体间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