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1.
This paper applies self psychological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ories to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a seven-year-old boy with a history of severe trauma.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patient’s primary mode of communication was through fantasies with the therapist who participated in their creation. The jointly-created fantasies gradually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bleak inner world. The creation and sharing of the fantasies became an enlivening experience for both members of the therapeutic dyad.  相似文献   
42.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说诗者面对诗作要"以意逆志",也就是解诗者要以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但孟子却没有明确论定说诗者所用之意,是说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这就留下了文本的未定点,引发了千古不绝的争论。本文以诗的文本作为不同主体间的经验世界的对象,认为对文本底蕴的把握,既要以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也要以解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并在作为对象存在的诗—世—志的多重文本间,达到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与认知。此中既有主体间性,又有文本间性。可见,"以意逆志"说中正含有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富存在。  相似文献   
43.
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44.
在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中,黑人女性发出了主体构建的欲望之声。小说展示了以维奥莱特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如何对抗男权话语压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契合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主体身份构建的观点:由女性欲望中的暴力因素驱动,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实现。莫里森关于黑人女性的身份书写冲破了白人和黑人男性为其界定的范式,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45.
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一种新型的网络文艺现象得以诞生,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活动方式。网络文艺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法则对以往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它的审美交互主体性、仿像审美客体和虚拟体验审美心理都有着全新的理论特征。揭示网络空间美学理论所产生的变化能使我们以一种健全的心态来认识网络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46.
之所以关注"历史意义"这一主题,是因为人们对此颇有争议。自上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哲学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浪高过一浪,相应的,传统的历史意义也遭致批判。一方面,历史意义的原有内容被消解,但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新意渐现出来。当然,相信有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统摄整个历史进程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反,人们开始谋求在历史境域中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47.
主体间性教育评价是对评价发展历程的超越与展望,它致力于弥合评价中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多元价值的冲突混乱,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提倡通过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对话交往来实现理解沟通,以便使评价活动真正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参与评价者主体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8.
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指导下,文章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的视阈中,认为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精神交往,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提出了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并着重阐述了模式运行的四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平等对话原则;互动交融原则。  相似文献   
49.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0.
论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编辑活动,即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编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编辑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