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4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242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詹亚园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4):22-25
依据对厉志<白华山人诗集>的考索,证明厉志得游天台并不是由于友人陈在谦的邀约,游天台的时间亦在应邀与陈在谦偕往永嘉之前.据此可以更正<定海厅志·厉志传>的记述错误. 相似文献
82.
在我国当下,形式理性的法律面临现实困境,即:司法裁决不能被公众认可,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也在下降.法官“以证据为根据”的裁判理念虽然符合法律实践理性的要求,然而也易引致对正义价值追求的放弃和忽视;公众则视“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为司法不言自明的正义要求.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文章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我国的观念认知进行了梳理,认为该原则在公众与司法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从而导致裁决不能被认可.回应型法的有关理论值得借鉴,它认为应以法律的目的缓和引导制度,使其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仪式性,以探究法律中蕴涵的公正价值.在司法裁判中,应以公正为价值,兼顾对外部社会现实的关照,建立起以“证据事实”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归的“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83.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84.
尹华广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14
梁漱溟对待中国宪政的态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梦想立宪",即认为宪政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救急仙方"到"不附合、不参加、另探索",再到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修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再三强调宪政限制王权的作用。梁漱溟宪政态度第一次转变的原因,是"由意识到宪政,最后形成事实"转向"由意识到事实,最后形成宪政";第二次转变的原因,是"由意识到事实,最后形成宪政"与"由意识到宪政,最后形成事实"的结合。梁漱溟宪政态度转变及原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宪政的启示是:对宪政内涵有新认识;认识到宪政是"治国之策"而"非强国之策";高度重视宪政建基的"事实";掌握宪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5.
教学论,既究教学事实之理,也求教学价值之理,是事实之学与价值之学的统一。价值负载的研究态度,数学方法在教学论研究中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论知识可靠性有待提高,教学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对立,是目前困扰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论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完善学术规范,树立学术信念,加强教学论史研究,提高教学论知识的科学性,加强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基础研究,把握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历史发展动向,研究和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价值关系,是教学论研究的脱困之路。 相似文献
86.
刘安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4):14-20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很不重视,有关研究停留在皮层的理解和阐释上,或者认为虚构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只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实际上虚构乃是文学的本体之存在,是文学区别于历史、传记、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性质"。虚构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文本言语方面。文学的虚构是通过文学文本言语体现出来的,文学文本言语也是虚构的,文学不是生活事实,而是话语事实,话语事实并不是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87.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一个理论成果。他在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确立了“拿事实来说话”的实践检验标准。他通过论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尊重事实,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在事实中求是,探索现代化建设。可见,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其当代意义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进行社会自我批判和“官员”的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88.
周兆栋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4(2):87-92
在大陆法系(尤其指德国法系)各国的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中,法律行为又称自治行为,是一个极其抽象却又十分重要的法学概念。它既指以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一种法律事实,又同时具有法律规范的品格,而这一点总是被法学界所忽视。作为民法学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理念互为表里,前者是外壳,后者则是内核。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法律行为,同样,法律行为的设立也需要私法自治为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9.
识别问题长期以来因其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同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从实践形态来看,识别并非如传统理论所言仅存在于法律适用过程中,在管辖权确定以及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中,同样也有其生存空间。发生在识别问题上的理论反对实践的现象,折射出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尴尬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