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126篇
丛书文集   135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992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企业制度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通常与家族制联系在一起,家族企业成为民营企业普遍实行的内部组织形式。当前,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中,改革创新家族企业制度,使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势所必然。必须根据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家族企业制度的特点,针对其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探寻其制度创新的演进路径及环境改进。  相似文献   
32.
33.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群体面临着权益保障困难、社会排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通过凸显特色产业,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发展,注重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等方式,可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缓解失地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4.
关注农民工的语言生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因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困难和压力,其中,语言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融城”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工作渠道、工作环境以及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和用工单位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农民工的语言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文章基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实证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起负向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能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故应从加大政策性银行支农和增加乡镇企业贷款额度的角度着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36.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成为一个群体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城市电视台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农民工的身份,在泉州电视台"盲流—农民工—外来劳动者—新泉州人"的称谓转换中,再现了农民工身份的文化迁徙轨迹。城市电视台农民工身份建构是城市管理者、商业资本、城市电视台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不断走向市民阶层的农民工自我赋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电视台在农民工身份建构上仍存在着文化关注不足等问题,应将传递农民工文化的正能量和搭建农民工媒体平台作为城市电视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7.
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文章从失地农民的法律概念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生存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38.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其中,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使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宋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相似文献   
39.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40.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