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401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产生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2.
集体化时期农民生活水平研究 ———以昔阳大寨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配制度、收入水平、收支平衡状况、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对集体化时期的典型村庄——大寨的生活水平进行考察,研究表明集体化时期的大寨收入高,但生活水平仍处于低级生存性消费水平。大寨的高收入、低消费既是大寨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要素的引入和干部参加劳动的反映,也是集体化时期的高积累低消费分配制度、农业生产成本过高、人口增长率过高和"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革命思想教育的结果。文章认为大寨的低生活水平具有典型性,意味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3.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就医、养老等问题的机制之前,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保障。本文从改革征地政策,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对失地农民利益维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34.
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如何提高农民增收问题,始终为人所瞩目。这不仅因为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需求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发展,而且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保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实现,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探讨农民增收机制的构建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忽略和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5.
城乡二元分割,主要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权利悬殊.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贫困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是社会权贫困,最核心的是土地财产权贫困,最重要的是公共产品分享权贫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必须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的主体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36.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我国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失地农民仍然蒙受着经济权益的损害、政治权益的剥夺和社会权益的缺失.因此,制度创新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有效途径.应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健全农民承包经营权权能;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限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7.
The People of Puerto Rico is a comprehensive ethnography of major types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pre-1950 Puerto Rico but was less successful in reconnecting those localities in a coherent portrayal of the island's social form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is work's best-known subcultures, Santa Isabel (Sidney Mintz' “Cañamelar”) and Ciales (Eric Wolf's “San José”), offers entry points to these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o the key concepts that Mintz and Wolf constructed reciprocally through their research: rural proletarian and peasant, plantation and hacienda. Also present are the too-implicit spatial referents of these concepts—lowland and highland, foreland and hinterland—and their associated crop types, sugar and coffee.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ical space of Santa Isabel and Ciales will be reconsidered, in part with reference to often-overlooked nuances and caveats in Mintz' and Wolf's chapters. Foregrounding the spatial/ecological referent in “Cañamelar” and “San José” opens our sights to counterpoints between sugar and livestock, and to patterns of highland-lowland migration, kin network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Familiar concepts take on new meanings as we discern supra-municipal, sub-insular, and intermediate island regions and move closer to specifying historical situations (Mintz) while renewing our theorization (Wolf).  相似文献   
38.
赵树理以其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的真切深入的理解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塑造了新一代的农民形象。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的农民形象被健康、硬朗的农民形象所取代,农民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转而成为革命的中心、纯洁人性的来源地。笔者就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39.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富农问题的调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有关中国农村经济和阶级关系的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了中国富农的特点和阶级性质,突破了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教条主义框框的限制,在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提出了"限制富农"的策略思想.当然,在其调查研究过程中,缺憾与失误亦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0.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它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根开花,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出丰硕的果实。今天揭示其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