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9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530篇
社会学   42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91.
The social moveme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hat work across difference and power asymmetry are dependent to some degree on shared and unified ac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d sustain a sense of ‘we.’ Yet ironically, for two joint Israeli–Palestinian peace movement organizations, sustaining a cross-conflict collective identity during the 2014 Gaza War did not require unified action, but rather, independent action from the Israeli participants. This article makes the argument that in highly asymmetrical environments, and in particular, protracted conflict environments, unified visible action is not always required for maintaining a collective identity.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forces can impede the ability of activists to work across borders or conflict lines. In these situations, what may be required to sustain a collective identity that crosses over traditional community divides is the willingness of the group with more privilege and power to move forward in activity focused on their ow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992.
Concerns about the legitimacy and accoun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prompted a sizable literature on the potential of civil society to help democratiz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ttention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impacting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In this article, however, I point to the existence of yet more fundamental barriers operating at the level of discourse. I us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focusing on a key text in which it attempts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the concerns of civil society, supported by a broad range of additional data sources, including documentary material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Drawing on the case of the WTO, I argue that the discourse of glob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can itself act as an ‘invisible barricade’, preventing the meaningful inclusion of civil society in policy debates and deliberations.  相似文献   
993.
在全球性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行政改革运动中,非政府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的新兴主体。在中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正在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范例,共青团组织在不断拓展社会职能中探索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公共管理本土化实践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94.
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组织相比,知识型组织的特殊的人力资源结构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概要介绍了柔性管理的一般理论并界定了知识型组织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柔性管理模式在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路径: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创建扁平式、服务型的柔性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完善的柔性考评体系及创建富于个性化的柔性激励机制等四项策略.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民间纠纷调解中部落习惯法的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它既脱胎于1958年以前在藏区普遍实行的部落制度,又在部落组织结构、部落制度等重要方面因时、因势地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996.
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为实例,结合2014年该市415个林业样本调研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CCR模型测算了该市林农合作组织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发现,该市林农合作组织整体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林业生产规模效应递增显著,可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结合投入变量冗余,也可以通过适度降低生产总支出、提高劳动力投入、增加林地供给等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效率。通过 Tobit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经营模式、主要树种林龄三个要素对该市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较强正影响,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经营模式由单户经营向联户、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过渡、因地制宜选种树龄较长树种等措施提升当地林业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97.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之路。理论和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品牌产品价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增强政府调控的有效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自身财力有限,融通资金困难;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差等现实困境。应加强对农户的合作理论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强化政府扶持,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运行机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留得住、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  相似文献   
998.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的客观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家顶层提出基层组织作为基本单位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结构。研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优势、治理嵌入以及制度安排方面阐述基层组织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契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路径选择,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未来的改革方向,为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上海市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研究:功能、路径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凝聚社会工作人才资源,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传递社会福利的平台和载体,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起步较早,领域广泛,整体呈现出"政府强力推动、社会自主运作、多方合作促进"的特征,但也面临着资金、人员、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支持与服务,以促进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以对陕西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因素。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建立推进农村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三个方面,找到了提升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