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83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240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1781篇
社会学   240篇
统计学   2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我国当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时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2.
居住生活的"公共伦理"为人们在日常居住的公共领域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及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礼记》中的"公"既有先秦早中期对国君的称呼及其管辖的共同体之义,亦有晚期表达"公平"的伦理含义;居住的"公共领域"包括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和围绕居宅的公共领域。通过居住空间的伦理分割、公共举止规范和交往语言禁忌的方式,"礼"塑造了人们关于公共行为是非判断的道德感,获得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53.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学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娟 《兰州学刊》2011,(11):80-8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之一。古典人类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模型。现代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个生态系统复合体,文化赋予空间特质。社会生态学认为前两者割裂了生态与社会的关系,应从整体性和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去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55.
1937年抗战前,“首都”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生活方式互相挽进、互相推演.既如此,以公共交通与生活空间、日常流动、时间观念和市民意识等城市生活方式的各方面交互联系,来管窥两者间的交相为用,进而检视南京城市自近代向现代嬗变的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56.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生产、建构和创造出了不同的空间形式。它既包括先于人存在的物质空间、能量空间、信息空间和生命空间,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理论空间、文化艺术空间、客观知识空间、虚拟空间和赛博空间。其中,空具有无限的充填欲,形具有无穷的可塑性。作为时空存在者,每个人都应该立足科学技术和艺术,从空间的多样化、立体化、信息化、艺术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全球化入手,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延异趋势,积极投身空间的设计、创造和建构,生产出更多的空间形态,以应对日益丰富的人的发展。这既意味着人类智慧对物质客体的超越,更体现出人的创造本性。否则,日益拥挤的人类,生活在有限的空间中,会愈发感到乏味和窒息。  相似文献   
57.
在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浙江经济社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大环境下,各地为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了空间战略并已付之实施,大开发区规划与建设如火如荼,而浙江省目前还局限于发展战略布局,空间战略尚未正式开启。文章根据对当下时势的判断,提出浙江省应积极谋划空间战略,结合浙江产业结构和区域优势,推进开发区建设。  相似文献   
58.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范式。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空间范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空间范式”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的理论特性,旨在透过“空间”的维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空间范式”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旨趣,凝聚学科共识,培育知识信念,整合学术资源,建构更加专业的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论述了《绝望中诞生》不仅是一篇军事题材小说,更是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幻想性。指出它对自我空间位置的发现、军事创作题材的拓展有着独特的贡献,预示着朱苏进创作转型的开始。  相似文献   
60.
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实践为认识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虚拟实践的出现,使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虚拟实践不但丰富了实践的科学内涵,而且也对认识论和实践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不仅是一个涉及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所必需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