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0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96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283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696篇
社会学   154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81.
罗华玲  冯炯 《学术探索》2007,(3):135-138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以中小学为基地,融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强调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关注大学与中小学的有效合作。本文主要新解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的成功经验并反思其教育性启示。  相似文献   
182.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3.
陈鸥帆 《文史哲》2007,(2):112-117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构,同时蕴含着对解读的历史先在给定性的反思,这是读者必须恪守的“效果历史原则”。效果历史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时间的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时间才能被经验到,从而即便过去,也能收藏在效果历史意识中,在文本解读时重返当下与文本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通过与文本的平等交流才能得以自我检视,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相似文献   
184.
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相似文献   
185.
中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6.
BackgroundA woman’s home birth and postpartum experience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her baby’s, partner’s and family’s well being. It is a life-altering event that can help improve or worsen women’s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Aim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parents who planned a home birth in Spain.Methods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Gadamer’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Two main method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narratives and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4 mothers and 8 fathers who had planned a home birth in the last year. Induc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find theme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FindingsSix main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data analysis: (1) in search of a natural and personalised birth, (2) breaking with social pressures, (3) experience of home birth for the mother, (4) role of the father in home birth, (5) how does the father experience home birth?, (6) home birth is not available to all mothers and fathers.ConclusionFor the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is study the home birth experience fulfilled their previous expectations of an intimate and natural moment, making it a highly satisfying experience for both. However, parents expressed experiencing negative feelings such as fear and worry about complications and labor pain.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society in general and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particular issue numerous criticisms and value judgments towards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opt for a home birth in our country. In addition, the study show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home birth in Spain.  相似文献   
187.
188.
重建阅读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宪指出,在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进程中,似乎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便是图像对文字的"征服"。我们应该关注视觉文化强势所造成的阅读文化困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立场,重建阅读文化,培育阅读文化。金元浦指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具有建构的后现代性。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倪伟指出,视觉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与"看"的实践相关的种种问题。"看"的方式根本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视觉文化研究应抓住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放,在融会各种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突入深广的社会历史领域,展开批判性的清理和重建工作。曾军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思潮为观看研究提供了意向主义、构成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路径,但各有研究的困境:意向主义思路对理想观看的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而在"现实主义"思路中,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视听统计,关注的其实都是将观者定位为被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89.
童年经验对赵树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形成了赵树理固执的难以更改的生活习性 ,导致赵树理小说创作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相似文献   
190.
钟锦 《河北学刊》2003,23(3):127-130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美善二者之关系。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