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25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735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Research shows adolescents to be positively oriented towards democracy,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at it actually means to them and what their views are on decision-making in both everyday situations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se aspects of adolescents’ democratic views, we have interviewed 40 Dutch adolescents from second grade of different types of high school.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various democratic principles prevalent in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was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how they view decision-making in political democracy. The results of our qualitative study showed that adolescents’ views on issues concerning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in everyday situations are quite rich and reflect different models of democracy (majoritarian, consensual, and deliberative). Moreover, how adolescents deal with tensions between democratic principles in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varies. While some adolescents combine several principles (for instance, majority rule as a last resort after trying to find broader consensus), other adolescents tend to strictly focus on only one of these principles. Adolescents’ views on political democracy, however, are rather limited and one-dimensional. Those adolescents who seemed to have a more explicit pictur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often preferred a strict focus on majority rule, neglecting minority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2.
以学界广为关注的“S(是)AV(())的”句式为例,重点分析“(是)……的”类句式在语境、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所显示的不同已然义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外关于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语块理论入手,探讨了该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的应用以及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以期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杜威以类比的方式描述教师角色,表达了他希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民主的愿望,带有明显的宗教痕迹与理想主义色彩。杜威围绕其教师观的精髓——“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领导者”——对教师这一支撑性角色做了不同表述,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但杜威将教育者与教师等同的理解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概念过度泛化,模糊了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场域的育人特征与方式。新时代下,要客观地把握杜威教师观的现实意义,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理性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不少语言学家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对词汇和句法之间存在的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板块结构给予了关注,并由此提出了词汇法教学。词块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加强词块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语言产出的能力,即英语口语能力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2010届120名本科毕业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对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影响因素、择业期望值、求职成功制约要素等进行分析,发现了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择业期望值脱离现实需要;择业心理复杂多样;就业心态存在城市情结;偏执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负面心理因素影响择业成功的事实,研究并提出了应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些高频词汇在学习者大脑词库中常被存储在底层,如何把这些需要熟练使用的词汇尽可能多地转移到词库表层,以达到词汇访问的自动化,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词汇访问频率、词汇意义变化和语境三方面分析影响词汇访问速度的原因,并提出外语学习过程中提高词汇访问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