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德伯家的苔丝>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将栩栩如生的人物,精采动人的情节,优美如画的景物和精巧别致的结构一起呈现于读者眼前,给人以美感和享受,让人领悟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2.
马斌惠 《唐都学刊》2004,20(6):156-158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青年时期,他赴欧求学,寻求救国真理。在革命紧要关头,他毅然归国,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从20世纪30年代到粉碎"四人帮",他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正义。在新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以及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废除干部终身制,他坚决要求辞去一切职务,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3.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4.
教师魅力在教育中的充分展现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新形势下,应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75.
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善用意识流手法,在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她娴熟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等多种意识流技巧,生动、逼真地揭示出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复杂的内心思想,多角度地塑造出了韦瑟罗尔奶奶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6.
人格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人格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7.
莫友芝有一部分抒写自己系念亲人、珍视朋友、夫妻情深、旷达萧散的词作,从中可以看到莫友芝的自我形象、家庭生活、其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等。这些词作感情深沉厚重、亲情浓郁、真挚感人,在其词作中属于上乘之作,故可以被看作是莫友芝的自叙传,是其词作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8.
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它的撰写为历朝历代所推重,凝聚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血,代表着我国公文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奏议行文,通常会选取势、理、情三个角度来进行,表现出尚势、论理、叙情的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79.
浮石印象     
浮石身上所有一切,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似乎都矛盾着冲突着,其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湖南男人的共性特点是矛盾的,其外表和内心同样是矛盾的。但看似矛盾的背后,却有一个哲学的必然,这就是浮石及其小说带给大众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十分典型地体现于浮石的文字以及他对作品中人物情感关系的演绎之中。  相似文献   
80.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