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0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海登·怀持将“文学性”问题延伸到了近代观念所认为的最不可能的历史领域,提出史学家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现象所作的思考是“文学性的”,进而得出了历史充满文学性的结论。在形成充满文学性历史的众多因素中。海登·怀特强烈倾向互文性这一重要方面:他践行通过解构历史、跨越文本边界、建构历史文本来实现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他揭示历史的结构过程就是文学性产生和播撒的过程;他剖析历史的完成效应则体现为历史文本的文学性意义链无限增生。  相似文献   
32.
当前流行的文学性研究并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文学性研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研究而与文学本体建构无关。当人们细致梳理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文学性概念的产生及其蔓延之后,就会发现,在后结构主义文论中,文学性概念即已泛化,而在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性研究更是转型为"文化化"阐述,所以当前亟待重建文学性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既不能在单独的形式审美维度上展开,也不能充当文化范畴中意识形态的阐述说明,而是在本体的审美建构中,融入主体的内在精神深度。  相似文献   
33.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经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以来,为比较文学引进了新的研究视角,创辟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但在很多方面也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首先,跨学科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形成了无限的扩展性,从而让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不再存在;其次,跨学科研究也容易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对"文学性"的丢弃,对"可比性"的忽视,使文学文本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最为严重的是,它漠视了比较文学学科所要求的研究对象必须具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或跨文明等"跨越性"。  相似文献   
34.
葛洪以道教领袖、道教学者的身份,一方面挑战儒家伦理道德在文学理论领域的主流地位,提出"文德钧等"的儒道调和的文学创作原则;另一方面,从道教的宗教适用角度提出文章应有益于教化,从而与儒家主张的文章政教合一思想殊路同归。合上述两个方面观之,文学理论在西晋出现了新的变化——儒道调和。  相似文献   
35.
《邱园记事》中开创的是多组人物形象的意识流文本创作方式。小说借助"邱园花坛"来组合、叠合多个人物组合的意识流,在这里,"邱园花坛"就是伍尔夫用来组织意识流的"主题道具",她依靠这一道具,向读者展示了邱园里男男女女的内心意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逻辑。本文通过对《邱园记事》中"主题道具"现象剖析,对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做了一个文学性反思,以反拨当前伍尔夫研究、现代派文学研究中一味重视文化意味而非文学意味的探寻现象。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以来,理论界多以意识形态批评为己任,以"大文论"的拯救态势占据文论话语的中心位置,而关注文学内部规律演化轨迹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边缘化,《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的作者彼得·威德森重提"文学性",从对文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和检视开始,对"文学性"在当代具有的内涵、地位与功能做出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为新世纪理论研究空间中的"文学性"的内涵和潜在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的繁荣时代,但以往的研究大都肯定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该时期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笔者认为20年代专业戏剧学校演出的话剧是该时期校园话剧的重要支脉,以该类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20年代专业戏剧学校话剧演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史素昭 《云梦学刊》2009,30(2):108-111
唐初八史的修撰多取小说,受到后代诸多指责;但笔者认为,此举无疑使唐初八史带上强烈的文学色彩。“取小说”不但使唐初八史保存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助于唐初八史刻画人物形象,加强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还使唐初八史带上浓郁的志怪小说色彩。  相似文献   
39.
简略梳理了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关于“文学性”的论争,提出了对“文学性”的看法,认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创作主体的意图、文本特性、接受者的认可。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构成了“文学性”之三位一体的概念形态。它是后现代语境下由广义文学观生发、提炼出的具有更高统摄力的“文学性”,代表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40.
俄罗斯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是这一文论流派的理论基石.形式主义者最早将形式概念作为文学性的同义词提出和使用,目的是使文学研究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独立的科学.形式主义有关内容与形式、材料与程序、自动性与陌生化等概念的论述对传统文论作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刻地影响了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20世纪重要文论思潮.由于没有发展完备的文化和社会理论,形式主义未能对传统的文论以根本性的颠覆,反而逐步陷入了形式决定论的泥潭.形式主义有其明显的缺陷,但更有作为当代文论之滥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