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71篇
管理学   66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802篇
理论方法论   201篇
综合类   4051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企慕恍惚是一种艺术境界,历代文论家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全面理解其内涵,理论界定、创作上的实际表现,对欣赏古典诗歌和从事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李清照与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不同国家的两个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的生活经历迥异,创作道路相似。她们的经历是时代和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精神宝库的财富。  相似文献   
73.
任何一种原生态的文学史本体 ,唯有经过带有特定价值目标和取向原则的文学史主体 ,亦即文学史家的选择 ,并被置于某种思想规范和文学史构架之中 ,才能显示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研究首先要求文学史家们德识兼备 ,实事求是 ,纪史以实 ,同时还应具备跨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学史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研究途径和解释系统 ,进而推动文学史研究和著述范型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74.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激起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追问。网络文学文本的生存形式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 (及其传统 )的视角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文学现实本身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文学自身的逻辑 ,从而更接近和理解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5.
学衡派是"五四"时期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昌明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群体。但它在"昌明国粹"的同时也主张"融化新知",会通中西文化,这是人们一向忽视的。  相似文献   
76.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77.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8.
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诞生之初,有着对传统僵化思想及模式化创作手段反叛与挑战的前卫意味。它走过文革后期的政治高压时代以及朦胧诗、文化寻根、先锋派文学等历史阶段,最终在部分新生代作家手中断送了它最后一点存在的合理性。于是,新理性主义也就必然在文坛应运而生。新理性主义的产生是时代进步的呼唤、人的精神净化的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先进文化代表的理性力量,有着弘扬人文精神,摆脱物欲横流的现实危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9.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0.
对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两点分歧:一是怎么理解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二是对他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原因和应作何评价。两者都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一是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二是茅盾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不在主观方面,因为他公开反对一度控制中共中央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具此“左”倾思想的党内负责同志看来,不能认为是“表现得好”而予以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茅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反对错误路线的难能可贵的政治品格与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