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5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92篇
管理学   80篇
民族学   88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154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5690篇
社会学   22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556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594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533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bility, ident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wo Polish young adult novels published under state socialism: Jak trudno kocha? (How difficult it is to love) and Spotkania (The meetings). How Difficult it is to Love by Jerzy Szczygie? (1976)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blind man who, after living many years “unproductively” with his mother, decides to study and work. Published in 1986, Klementyna So?onowicz-Olbrychska’s novel The Meetings also focuses on a blind male teenager who leaves his hometown to live with other blind students at a residential school where he plans a future profession. The two work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es of becoming disabled and becoming a part of the blind community. Crucially, it is productivity – the main value in a socialist state – that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ation of disability identity and enables disabled men to form separate communities and workshops for disabled people.  相似文献   
992.
林少华既是一名翻译家,又是一名作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动频繁默契,其翻译与创作共用一套思维方式,文学观、文学翻译观、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套循环系统。文学观、文学创作在先,对翻译观、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文学创作再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文学观,文学观继而影响翻译观,如此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993.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剑桥中国文学史》旨在打破以往文学史写作中的习惯性范畴,开创新的文学史范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特殊的"文学文化史"的书写姿态,立足于在文化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这种书写策略为我们认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但并没有在全书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分期方式也引人注目,某些基于文学文化史立场的分期方式显得新颖别致。全书的文学史分期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存在着按世纪、朝代为文学史分期的现象。由于全书的编者热衷于探求"过去的文学"原貌,在实践中往往对某些重要作家作品叙述较少,而对次要的文学现象评价过高。这种迥异于时流的评价可新人耳目,但有些评价是出于臆测,并没有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The Revolution of Dignity in Ukraine and its reforms are the topics of Andrii Liubka’s novel Karbid (Carbide, 2015). Employing Voltairean laughter and neo-Gothic aesthetics, Liubka presents the idea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one of the expected outcomes of the reforms) implemented practically by the corrupt elites of the imagined Transcarpathian town of Vedmediv as a money-laundering enterprise – an underground tunnel for smuggling drugs and people’s organs from Ukraine to Europe.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elites – most of whom are criminals – personify Julia Kristeva’s concept of abjection in the novel and represent social spheres that need reform. Contrary to the Euromaidan goals, these comprador elites desire even stronger borders between Ukraine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s these facilitate their shadow economy, and they subject the local popula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cline, turning them into disposable human waste.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abjection in its psychoanalytic and social forms to Liubka’s tragicomic novel, the author argues that his text points to Ukraine’s struggle to define itself as “West” and shed its totalitarian legacy of the Soviet “East,” and brings attention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ost-Euromaidan national strivings of Ukraine’s citizens and the rampant corruption that negates their efforts.  相似文献   
996.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简析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不只是为现代派文学提供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独特的表现技巧和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力图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作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在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访谈中,顾彬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中西语言的差异与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观察,客观评价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走出去”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作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印刷、出版和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凯恩和麦科伊被称作洛杉矶文学开拓先锋,他们的创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有着相似的城市经历。其次,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有归属感,都是无根之人。 他们背离自己的生命之源土地,被蛊惑来到这片精神贫瘠之地寻找希望和梦想。在这片梦幻的空间,人类基本的关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致最终崩溃。这两位作家赋予洛杉矶一种 全新的文学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