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63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Previous research concerned with children's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as examined the capacity to predict or interpret 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icit proposition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he or she will undertake that action’.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formulation for understanding acts of omission are outlined and an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introduced. This version holds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and whe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no co-occurring outcomes of that action whose avoidance is desired more highly than is the originally conceived end, then the actor will undertake the action which will satisfy the original desire’. An experiment is reported which examines 4-, 5, and 7-year-olds' ability to predict story characters' actions on the basis of either their true or false beliefs concerning undesirabl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suit of a desired end. Children of all age-groups provided evide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owever,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noted between the ages of 4 and 7 years in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circumstances involving false beliefs.  相似文献   
12.
魏晋名士艺术境界的形成路径清晰而富于哲理,他们通过心身外在表现的审美追求以获得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人格化,通过“远”之本体追问与“远”之身体探寻来实现人生和艺术的玄远境界,使得“心”臻至“无”之境与“美”臻至“无我”之境在人生与艺术层面完美融通。如此,魏晋名士与肉身以及欲望存在的自我渐行渐远,而生命精神却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延续于人生、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精神和人格蕴含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3.
以顾瑛为核心的玉山草堂雅集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雅集,学界虽不乏相关研究成果,但对相关诗序文献均未给予重视。文中从诗序这一独特视角对顾瑛玉山雅集进行观照,以拓展、加深对其认知:以诗序为据,梳理历次玉山雅集活动系年、场所、人员及主要活动内容;玉山雅集诸方面超越前代,分韵赋诗是玉山雅集文学活动的核心形制;玉山雅集诗序是折射元末文人心态及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Responding to the call for culturally informed research on autism spectrum (AS) to allow for the provision of appropriate services, this paper qualitatively explores the affective experience of five Korean learners identified with AS and cognitive difficulties by listening to their voices. The learners, supported by the use of visual aids and a choice of their preferred mode of communication, expressed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inner experience that encompassed abilities as well as difficultie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commonalities of experience between Korean and non-Korean individuals with AS, along with some aspects specific to the Korean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5.
This response to Milton’s recent article on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autism and double empathy also explores, through the lens of ‘double empathy’ and ‘theory of mind’, the issues of relationality and interaction that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 hardly acknowledge. I go on to consider Wittgenstein’s criteriological view of mind, propose a synthesis of theory to describe autism, and suggest that public criteria of a non-autistic ontology enable many autistic people to eventually develop the understanding of other (non-autistic) minds that, in turn, enables them to survive, and even thrive.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解放思想已经从人类社会特殊历史时刻才出现的重大的思想和理论变革运动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经常性、普遍化、常规化、常态化的内在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解放思想是人之生存结构中给定性与创造性、自然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和冲突的集中体现,它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创新的与保守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开放的与封闭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和冲突、现代的与传统的文化模式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在新的解放思想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推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具体的解放思想;而且要高度关注解放思想的机制体制建设,特别是解放思想的文化创新机制的形成:营造尊重不同思想观念的制度文化,确立开放包容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培育尊重个性和创新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我国刑法的罪过理论分析,认为非法行医罪的基本犯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包括间接故意,并不要求牟利的目的的理解,才符合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并且,认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的罪过形式为典型的复合罪过,即过失和间接故意,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本文力争从国际国内两种视角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其中,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