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63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随着在线社区的兴起,如何在社区中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不断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通过品牌的有效定位以占领更多的消费者心智份额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品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基于RAS信息接收-接纳(Receipt-Accept-Sample)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体从社区平均心智份额与社区消费者心智份额两个角度探讨基于在线社区的消费者品牌认同提升效果,并根据品牌发布广告的信息复杂度与信息强度来揭示广告信息特征对消费者品牌认同提升效果的影响,进而提出在线社区消费者品牌认同提升的品牌定位实施策略建议。研究发现:(1)在线社区消费者的平均心智份额呈现曲折上升态势,品牌有必要适时调整支撑品牌定位的营销组合策略;(2)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不会被某一品牌所独占,品牌无法获取所有消费者的认同;(3)品牌定位应是简单明了且易于理解;(4)在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时,应基于消费者个性展开提升而非消费者的能力与意识;(5)在线社区消费者品牌认同提升过程中始终存在被竞争品牌攻击与反超的风险,品牌可能会流失已经夺取的心智资源;(6)即使品牌重启新的品牌定位战略,也无法全部挽回因竞争品牌反击而遭受的损失。本文在验证以往品牌认同与品牌定位理论相关结论同时,也获得了现有理论中未曾揭示的研究发现,为品牌开展有效品牌定位,扩大消费者心智份额,提升在线社区消费者品牌认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02.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度概括了心与易通一不二的关系,积极推动了明代中晚期心学易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03.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 examine associations across features of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and (ii) explore their independent role for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at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Affective empathy was measured using both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s facial affect during an empathy-eliciting event and dispositional affective empathy to peer distress via teacher report. Cognitive empathy was measured using an index of children's proclivity to engage in perspective taking when witnessing the distress of another.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was also assessed given close links with cognitive empathy. Participants were 114 Australian children (Mage = 67 months, SD = 5 months) assessed across two sessions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formal schooling. Findings showed that features of children's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were unrelated, but both showed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with children's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assessed via peer-reported social preference and teacher-rated peer social maturity).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delineation between features of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in early school-age children,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both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for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at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how we understand both the nature of empathy in childhood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supporting children's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904.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