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550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2930篇
社会学   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现象学在舍勒思想中不是借用的方法,而是与其哲学目标内在一致的思想主题,具有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现象学态度是作为位格之人的本质态度,人通过这种态度直观价值及其秩序的过程就是人摆脱动物状态,作为位格而存在,成为人本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62.
作者最近整理一批尚未刊行的梁启超与台湾遗民林献堂以及相关人士的往来书札四十余封,通过细读全函,排比整合,编辑成书,不仅见证了梁、林两人的情谊,对于两岸文化文学的交流,尤其围绕梁氏访台的政治背景、交友来往等一系列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3.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64.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爱情具有独特的品格,它是社会性的,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它体现了爱情幸福与社会义务的一致性,同时又表现了两者的冲突;另一方面,屠格涅夫赞成小说主人公为了社会义务而"自我改造",但是他又强调了这种"改造"的不可能与反人性。  相似文献   
65.
墨家学派的几个关键概念——兼爱、尚同、非攻、天志、明鬼中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兼容性。以功利性为目的的"兼爱"导致了爱的错位;追求平等的"尚同"和"兼爱"产生不可克服的尖锐矛盾;"天志"和"明鬼"导致了精神世界爱的荒漠并为极权统治作好了精神上的铺垫。科学精神和墨学形同而质异,"五四"时期的思想大家倡导墨学存在失误。认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注意墨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6.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本文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语义含糊性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个人事业方面的基础,继而探讨了由此而迫使她去寻求如何在诗中隐藏、掩饰她的感情和思想,如何把它们包含在她的词汇和句法之中.因此语言成了狄金森思想感情的密码、符号和面具.诗歌语义的含糊性实际上是狄金森一种自觉的策略.正是这种含糊性,读者才得以在广袤的想象空间驰骋.  相似文献   
68.
范震威 《北方论丛》2000,(1):97-102
由“诗可以怨”推及到“许可以爱”,反映了诗歌心路历程中内心情感的波谲云诡之变。诗由最早的民歌肇始到向个人创作的演进,记录了诗的艺术创造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诗,在20世纪多经磨难,直到最后的二十年,才进入它的勃发时代。在爱情诗 中记述的怨与爱的两种心灵体验的相互漫漫与纠缠,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美的融合。 爱情诗是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中美与崇高的最佳文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9.
论唐诗人与道士交游的范型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乃龙 《唐都学刊》2000,16(3):56-62
送人入道、送道士归山和山中访道是唐代诗人与道士交游的三种主要方式。从入道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宫人、官人、处士、佛徒和平民五种。他们入道的原因各不相同,诗人对此的反应则以肯定为主。诗人与道士交游有学道问医、名士雅集和虚拟游仙等现实需要和心理代偿等原因。仙为“人在山上貌”的观念和道士在山中修炼这一事实使访道求仙成为诗人创作山水诗的因缘。  相似文献   
70.
Since 2000, Denmark has imposed some of the strictest immigration laws in Europe. Consequently, family reunif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immigrants as well as for Danish citizens. In the fall of 2010, the Danish family reunification laws became subject to criticism and protest by a citizens' initiative called ‘Love without Borders’ (LWB).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LWB managed to generate political momentum around love: an affect which seems to promise inclusion, liberation and togetherness for thos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laws as well as those attempting to change the laws. Yet the idealized version of love promoted by LWB happened to take the form of romantic intimacy predominantly consisting of straight, young and white-brown couples oriented towards reproduction. Our main argument is that despite its good intentions of supporting migration the activist campaign ‘Love without Borders’ ends up supporting whiteness as the body through which love must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the racialized discourses informing LWB's activism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white transraciality. Thus, to LWB love seems to promise affective ties to the nation, to the future and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ways that sustain white hegemony. Building mainly on Sara Ahmed's and Laurent Berlant's reflections on love as cultural poli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posters, viral videos and newspaper debates in its discussion of the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love as an affective political t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