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8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38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口学 | 80篇 |
丛书文集 | 682篇 |
理论方法论 | 155篇 |
综合类 | 4410篇 |
社会学 | 122篇 |
统计学 | 1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373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441篇 |
2010年 | 363篇 |
2009年 | 391篇 |
2008年 | 382篇 |
2007年 | 504篇 |
2006年 | 504篇 |
2005年 | 447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88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36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7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仇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80-86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2.
王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53-55
在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销售商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系统之下,研究确定需求下销售商信息不对称供应链的协调定价问题。根据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对策结构,在信息不对称下对供应链成员间的定价协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为供应商提供一个改善整个渠道效率的量折扣策略,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73.
何泽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29,15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注者众多,且距离苏轼生活的年代较近。这些注者根据苏诗与当代史实密切相关的特点,运用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的诗歌阐释方法,考证与苏诗相关的大小事件,展现诗歌创作的背景,揭示引发诗歌创作的事因,从而解释全篇之意。对使用赋体、比兴体、典故等不同表现方法的诗句,都能以本事为根据,准确地解释其意义,对后来的苏诗注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74.
张增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35-39
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作了分析,针对存在的养老机构建设缓慢,机构养老服务提供不足,机构养老供需失衡,服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将机构养老作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建立养老机构多渠道建设模式,提升从业服务人员的素质等促进西安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5.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兴英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30-35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建设者、管理者和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大省。近年来,山东省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但是由于受众多农民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76.
77.
各种不同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阐释、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由于不同的哲学语境与方法论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场域中的哲学改造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证与解读,及由之产生的对其著作前后期关系的争执与异见;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与改宗;三是基于不同的哲学观,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题的修正与转换。 相似文献
78.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9.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服务系统结构,静态地确定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服务元素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类和解释,探讨了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途径,为研究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0.
黄亚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2-84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新教材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渴望。它展现了新方向,体现了新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依据《课标》,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边教边学,多探索,多发现,多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