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口学 | 42篇 |
丛书文集 | 44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283篇 |
社会学 | 12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赵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9-53
“身体”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识字的用途》中的重要隐喻。理查德·霍加特通过这一隐喻描述了二战后英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大众文化对工人阶级传统文化的腐蚀以及通过奖学金男孩“有感觉的男性身体”所实现的文化反抗。“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复合了更为古老的“身体”:它扬弃了利维斯文学批评中的“感觉”话语,整合了奥威尔登左派批评传统对“身体”的再现。作为三种身体形态之一,“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囊括并超越了大众文化被性化、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和永恒的母性身体,体现了变化—拒绝变化的二律背反;它既是社会瘀伤的症候,又通过特有的感觉能力为治愈社会提供了药方。 相似文献
53.
“男”字的甲骨文构形为以力耕于田,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物质生产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女”字的甲骨文构形,乃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女子退出物质生产领域而以操持家务为职,直接导致了其地位的江河日下,使男尊女卑成为历史的必然。“男”、“女”二字之甲骨文构形是男尊女卑形成的一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54.
宋桂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68-69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疯女人”曹七巧的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背后体现的是作家鲜明而又深刻的男权颠覆意识。作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男权社会的缩影“姜公馆”浓重而又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探究了造成曹七巧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对男权文化予以嘲讽和鞭挞。 相似文献
55.
男护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洋子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4-26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男性投身护理事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男护生学习动机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男护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素质,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彭隆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1):100-103
中国人具有重史的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文学的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同时形成了先秦时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叙事观,并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以跌宕波澜的情节在改变着这种叙事观的同时,积极弥补着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的缺陷.正是这种改变和弥补,显示出才子佳人小说非凡的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57.
郭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27-130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表达的情感更为豪放与豁达,相比较而言辛弃疾则更为沉郁与隐忍。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涉酒诗词注入了女性独有的青春活力和纯真魅力,而苏轼与辛弃疾则为涉酒诗词注入了难得的率直和童真之情。 相似文献
58.
马丹丹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5):110-116
迷狂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有三重含义:自反性;回归社会的关怀;许愿一还愿的仪式环境。正是依托家户的信仰基础,迷狂的物质性、功能性以及自反性得以可能,现实的复杂性无疑对等级的超越有进一步的延伸。 相似文献
59.
丁光梅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5):50-53,62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60.
田俊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138-141
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