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可避免。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并存。通过对城乡贫困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对对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能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22.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及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过程中形成的普遍认同并加以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内化为科学家本人的人格魅力,是科学事业和科学家本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实事求是的精神,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以及艰难探索的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在恩格斯的晚年书信中也有具体体现,并对今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3.
云南古代文学的发展,清中期乾嘉间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其主要标志一是作家队伍的壮大,分布地域极广;一是作品数量甚伙,且受到内地较著作家、评论家的注视。云南古代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出现,除政治、经济的因素外,还有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受到普遍的重视、学术空气的养成及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五四”运动以后,海派文学的作家们受西方女权思潮的影响,对女权的内涵作了深刻的诠释,其作品也倾注了对女权主义的深描.施蛰存作为海派文学中期的作家代表,其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对女权的关注.首先,在描写对象上实现了由主我到现世的逆转.其次,通过作品呈现两性的吸引,表达女权对男权的依附与摈弃.最后,通过女性自我权利的张扬,实现角色的塑造和转型,从社会历史语境的深穴中开拓出“有血有肉”的女权生长生态.  相似文献   
25.
概念是人们对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阶级社会的“法”。  相似文献   
26.
机趣作为一种艺术存在 ,具体表现为特定的审美趣味 ,包括特定的情趣、理趣、自在之趣或急智之趣等多种形态 ,其表达方式则有比喻、象征、议论、描写、抒情或即兴等多样方式。  相似文献   
27.
现当代汉语他动词用法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其根源在于汉语的语法体系使得汉字具有转类灵活性,其远因是近代汉语受到翻译和欧化的影响,近因则是标语口号以及传媒在某些特定场合(如电视屏幕、报刊标题等)为求用语简洁乃至两行对称工整所致。而受其影响,这种用法在其他场合也屡见不鲜。本文还引述了现当代汉语他动词用法增加趋势在香港双语双方言社会中的表现,并分析了这一趋势其它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8.
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 ,探讨预防及缓解的对策 ,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两课”教师的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29.
邓格红 《云梦学刊》2001,22(3):74-77
《老人与海》既突出地表现了基督教精神,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了新的创造,作品中的三个人物恰似一个新的三位一体,预示了一种新的信仰的开始.  相似文献   
30.
我国传统的民法理论对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多有歧见,这事实上表现为民事立法中对法律行为一般构成要件的不同认识。在对意思表示之发生、发展过程作实证分析后可知: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者对于意思表示均不可或缺,系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而表示意思或可为效果意思所吸收,或可为表示行为所吸收,因而不是构成意思表示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