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7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195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1050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大众传播构建了贵州旅游的拟态环境,由于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变,引发了贵州旅游形象的争论:从神奇贵州到国家公园省,从文化千岛到多彩贵州。多彩贵州在多方的争论与博弈中脱颖而出,其关键便在于它是贵州旅游拟态环境的最佳表述。本文诠释拟态环境与多彩贵州旅游形象,通过旅游标示物的传播和旅游拟态景观的塑造,更好更快地推进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2.
虞崇胜  张星 《创新》2010,4(1):11-14
"群众参与"模式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国家对资源的高度控制和垄断基础上。"群众参与"往往是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需要。而在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市场经济唤醒了民众的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单位人"开始向"社区人"转化。在实行社区自治,建设基层民主的背景下,政治、社会、经济的诸多变化要求社区参与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即从"群众参与"走向"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33.
科技革命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科学革命动摇了宗教的思想与信仰,技术革命造就的工业革命隔断了传统化的自然基础。现代科学重新建构了当代人的世界观,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成为社会化的重大主题,科技在现代化中的份量在加重,现代科技造就了后工业社会的化模式,科技增强了化的影响和力量。科技革命促进了大众化的兴起,为大众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经济条件,赋予了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34.
大众传媒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协调、价值规范的功能,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及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我们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在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进入一些误区,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对大众传媒进行科学定位与分类,搭建新的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强大阵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5.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真正成为“两个先锋队”的辩证统一。作为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就不能单一化,更不能自我封闭。中国共产党不但要不断增强阶级基础,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与时俱进,把社会其它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我们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36.
于培娟 《理论界》2014,(1):12-15
本文认为,应该从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维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和共产党的宗旨是理解群众路线的理论维度。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是理解群众路线的历史维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37.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38.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露 《云梦学刊》2010,31(3):152-155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
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福建省高雅音乐推广存在消费意识比较薄弱、高雅音乐自身“高”“雅”、消费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提高认知因素、丰富自身因素、优化环境因素三个途径改进,以期提高福建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推进福建省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40.
王宇俊 《创新》2009,3(12):79-82
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关注和对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发挥着它的社会公信力,我国社会转型后崛起的大众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会进入传媒文化的内容构成。另外,市场机制的运作使大众传媒更加关注产品内容的“可消费性”,消费主义和商业利润之间的天然维系使传媒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从文化语境和现实表征层面来透视传媒消费主义更有利于对它作出理性的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