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69篇
民族学   6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581篇
社会学   188篇
统计学   1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江湖"母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广泛存在着“江湖”母题,香港电视连续剧正是通过“江湖”这个母题构建了香港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以表现生存境遇的图象符号表征出香港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992.
谭恩美在《百种隐秘感官》中营造的诡秘气氛具有特殊含义:姐姐琨实际上是妹妹奥利维亚的“种族影像”,即第二自我;通过琨为奥利维亚寻找记忆从而帮助她回归完整的自我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暗示了重拾种族记忆和向祖居国的心理回归才是解决美籍华裔身份焦虑的出路。  相似文献   
993.
重庆大轰炸是中国人民心中无法磨灭的战争创伤,也是建构公众的战争创伤记忆、凝聚民族共识的典型历史事件。2021年,修建在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之上的“重庆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展馆”正式开馆,通过布设媒介装置、营造情境氛围,使之作为具身实践的平台,促使观者沿着“情境定义-记忆实践-具身认知-创伤记忆”的记忆路径,在身体参与的记忆实践中形成具身认知,重塑观者的“在场感”,唤起或强化观者的“史实记忆”和“情感记忆”,从而建构起重庆大轰炸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994.
李倩 《阴山学刊》2021,(1):44-49
《寻欢作乐》作为毛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最欣赏的作品。但相比其它长篇小说,关于它的研究鲜少,回忆书写则更是从未有过的角度,实际上这是一条隐含的可以将小说艺术、思想蕴藉与审美人格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从文化记忆视域下提出的回忆理论出发,可以考察小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回忆叙述、双聚焦的回忆视角、回忆时间层面的分与合以及借助矛盾...  相似文献   
995.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成为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的有效途径。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6.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997.
This article proceeds from a photograph. It does so to begi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verse sites within and beyond it, and the reflections of several enactments of nation, culture, belonging and non-belonging. The image in question depicts a group of children waving flags. It is an old photograph, possibly removed from our ‘present’, though it holds within it multi-temporal spaces into which we might enter.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o just that – to enter the image, armed with all the things a researcher gathers in terms of background data, narratives and contexts, and examine the complex negotiations enacted within and beyond it. How does this group of flag-waving children impact on us toda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an understanding of a temporal enactment of nation in displacement might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negotiations of citizenship, culture and 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998.
Among the most deep‐seated anxieties of the Internet age is the fear of technologically produced forgetting. Technology critics and sociologists of memory alike argue that daily exposure to overwhelming flows of information is undermining our ability to connect and synthesize past and present. Acknowledging the salience of these concerns our approach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of collective memory practice in relation to processes of digitization. We do so by developing an analysis of 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image and audio capture, storage, editing,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hibition) have become embedded in wider memory practices of storytelling and commemoration in a community setting: the Salford Lads Club, an organization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since 1903. The diverse memory practices prompted by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lub's annual camp provide a context in which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access, interpretation and use, that occur when the archives of civic organizations are digitized. Returning to Halbwachs' (1992) seminal insight that all collective memory requires a material social framework, we argue, contrary to prevailing characterizations of digitization, that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digital resources facilitate new forms of materialization that contribute to sustaining a civic organiz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continuity.  相似文献   
999.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000.
通识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英语专业教师为例,探讨通识教育改革对于专业教师职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以期深化专业教师关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意识,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