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0篇 |
免费 | 153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篇 |
民族学 | 71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48篇 |
丛书文集 | 676篇 |
理论方法论 | 261篇 |
综合类 | 3441篇 |
社会学 | 482篇 |
统计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80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73篇 |
2008年 | 322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409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359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语录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开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517-521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唐代禅宗沿袭印度佛教教学方法,以语言文字为方便法门,故而模仿结集,采用散文、韵文相间的佛经体裁以总结禅师生平言说;宋代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兴建书院以论道,再仿照诸子语录而记录师徒问答。语录体乃中印文化传统既分头独立发展、又最终撞击融合的结晶,体现出中印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172.
陈文科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
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脱离文化行为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3.
李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高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创新教育的意义、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等几个方面对高师院校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4.
姜剑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0-53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 ,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 ,不避俚浅 ,讽兴时事 ,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 ,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 ,成就不小 ,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 ,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 ,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相似文献
175.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正深刻的影响着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其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选准新的立足点 ,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 ,赋予管理新的内涵 ,创造管理新概念 ,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6.
夏裕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126-128
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又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增加政府投入,不断优化农村中学教育的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中学师资队伍是一项根本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7.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木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验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8.
魏晋法律体例的变化与学术风气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树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魏晋法律在形式即体例方面具有浓重的名理学化、玄学化色彩。当时舍具体、重抽象的学术风气,名理学“循名责实”的特点,玄学重视理论辨析、抽象思维的风格,对法律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刑法总则性质的《刑名律》、《法例律》的出现,以及对律目篇章的调整和析分,更是当时学术风气的直接产物。因此,名理学和玄学是推动魏晋法律新体例确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9.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商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末商会成立后,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的工商团体网络,商会在自身创建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同业团体、旅外商帮等工商团体参与兴学活动,清末民国时期的工商团体创办了数量可观的新式学堂,并呈现出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0.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