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要深入研究集体意向性,必须先回答四个问题:“意向性”为何物?意向性为什么可以是“集体”的?集体意向性有何种神经生理学基础?“集体意向性”为何重要?意向性是心灵借以指向、涉及或关于其自身以外的事物或事态的结构性特征;关于集体意向性的分析必须摆脱笛卡儿“我思”的幽灵,走出个体主义和还原性的分析,而坚持一种非还原性的整体主义;人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集体意向性的存在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自我、语言、规范、制度性事实都必须通过集体意向性而产生,没有集体意向性就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2.
对某些学者而言,马来班顿体也许是马来世界和马来灵魂的完美镜像。班顿体是一种口头文学,它扎根于许多不同的族群中,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马来和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班顿体,其中有些文本直接录自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口述者,分析的重点是马来班顿体首联中对自然的偏爱是如何在土生华人班顿体中得到强调的。此外,强调自然比兴的这种手法是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冲突后产生的“镜像效应”。这两种班顿体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景象强调了当时与之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形成了班顿体独特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63.
"权"是儒家非常核心性的实践概念。阳明"良知说"对心物关系的讨论与其经权结构有着一致性,根本而言是希望以动态性实践结构来改造程朱的静态结构。这种改造典型体现在以明镜比喻心体,这个比喻一方面将工夫落在当下的瞬间,澄清了人道德实践的本源性结构;另一方面却构成了对更广阔时间尺度的遮蔽,由此带来对经史实学的忽视。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一种复杂腔腔模问题的等效对称两镜腔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厚透镜等效,将待求腔简化为一个对称两镜腔,从而简化了运算。作为一个范例,使用这种方法讨论了连续波染料激光腔的稳定性条件及模式特性。  相似文献   
65.
Recent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 has provided broa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model of cogni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formulated by G.H. Mead. This is demonstrated specifically through three distinct cognitive mechanisms: basic‐level categories, mirror neurons, and joint‐attention schemes. These mechanisms illustrate a form of embodied sociality that underscores the intersubjective foundation of mind and self articulated by Mead. Research on basic‐level categories, mirror neurons, and joint‐attention schemes further extends Mead's relevance outside standard sociolog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circles to the field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its emerging focus on socia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66.
电影《嘉年华》以女童性侵案为视点,将几位女性的命运融入其中,描绘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嘉年华》中三位女主人公小米、小文、新新为对象,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切入,具体分析当下男权社会女性被无意识"凝视"的关系,以及女性如何在被"凝视"的关系中构建"自我"。该电影显示了导演的匠心,这为女性主义电影与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7.
起源于中国的铜镜传入日本后,成为太阳神祭祀时的道具,并最终转变为日本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太阳神的神体象征,被广泛用于国家祭祀和加强皇权的政治活动中。在对外战争期间,铜镜被利用为国家神道的祭祀道具。通过对"国魂命"铜镜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生活用品发展为象征皇权、神道的祭祀用品的铜镜,在国家神道的皇权思想之下,成为鼓动民众为战争献身、为侵略扩张造势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南宋永嘉学者陈傅良一贯主张推行儒家民本主义.他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能否得民心.为此,他反对官府对百姓苛重的剥削和压迫,要求统治者宽民力、救民穷,以结民心.陈傅良还身体力行,将其民本思想贯彻到他为官施政的实践之中.陈傅良的民本思想有其深刻的学术渊源,这就是:他重视研究历史,能总结治国经验,强调事功和学问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69.
加勒比海作家简·里斯在其著作《藻海无边》中利用各种意象来诠释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的身份危机,其中,镜子意象的运用尤为突出。笔者从安托瓦内特与母亲和奶妈、其他黑人、丈夫、镜子四重关系来探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镜像/映射在安托瓦内特身份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碑铭。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无不在它的语言中留下印记,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维特征、认知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能在语言中找到证据。语言造词与其文化理据之间是一种镜像关系,语言造词的理据必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民族文化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的造词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