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把西方的某些科学知识传给了中国,同时也把所见所闻向自己的同胞作了描述。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传教士进入内地的首站。文章试从传教士所描绘的广东的整体印象,城市建筑、商业、物产、风俗等几个方面探讨明清之际的广东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广东这一时期的文化。  相似文献   
32.
史红帅 《唐都学刊》2010,26(5):16-22
1898-1901年间,陕西大旱导致严重饥荒。美国各界民众通过《基督教先驱报》为陕西灾民募集赈款,并由英国浸礼会、中国内地会、瑞华会等新教传教士在西安、三原、临潼、渭南等关中各地开展赈济活动。本文对此次赈济活动的缘起、赈灾机构的组建、《基督教先驱报》记者的灾情调查、赈款的散放方式和过程,以及赈济活动的深远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述,以期推进陕西近代中西交流史和近代西人在陕赈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19世纪,新教传教士来华后,汉外辞典的编纂迎来黄金期。字典,中国古已有之。不过,19世纪以降西人编纂汉外词典,虽以字典、韵府等中国的传统名称名之,但是却赋予了西方的形式和内容,导入了全新的理念。以传教士为主导的汉外辞典编纂,不仅为中外人士——甚至包括日本人的外语学习(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还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字典而无辞典的现实。19世纪汉外辞典的编纂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其辞典编纂的理念、实践、传承、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可以看到,在西学东渐的近代知识大移动中,汉语是怎样将西方的新概念变成可资利用的语词资源的。  相似文献   
34.
邬国义 《学术月刊》2012,(8):128-147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向西方介绍了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从鸦片战争前夕传教士最早提及马可波罗及《游记》之事,到1913年第一个《游记》中文译本的出现,期间经历了约近七八十年的历程。从传教士最初简单的介绍,至国人的初步反应,进而至日本教科书大规模的引入,报刊传媒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读者层面与社会影响的扩大,其人其事愈来愈广为人知,从而成为传媒中的一种公共知识。马可波罗及《游记》在中国接受及其逐渐扩展的途径与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样貌。它既反映出其在中国早期的反响,也为此后的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对于研究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5.
于君道是东汉末期江南地区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也是道教宗教化的重要环节。其创立者应该不是汉顺帝时期的那个"宫崇之师",而是另一个民间道士伪托其名。于君道的传播方式的现实性很强,但是由于于吉的传教行为试图把自己神化成比孙策权力还要大的"神灵",最终被孙权所不容。  相似文献   
36.
詹姆士·理雅各既是一名成功的译者,也是一名虔诚的传教士。作为译者,他曾饱受质疑、压力重重但却执着专注;作为传教士,他力尽艰险、遭到误解却坚守信仰。他在翻译与传教的双轨上并列前行,却又努力寻找交叉点——翻译为传教所用,译者身份服务于传教士身份。  相似文献   
37.
全面分析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四大政治运动的态度。探讨西方传教士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的原因。揭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进而从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融合的角度来评判西方传教士的在华活动。  相似文献   
38.
西南地区是基督教宣教活动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这与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少数民族中的成功宣教活动有关。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是基督教传教士在西南宣教活动的典型个案,作为基督教循道公会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川滇黔边的苗族地区,积极创制苗族文字、开办教会学校并为苗民伸张正义,使得其传教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39.
受时局所迫,裨治文等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流露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的心态.  相似文献   
40.
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教会的成功在于其传教方法的得当。教会的传教活动,产生了大体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地方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