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80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732篇
理论方法论   208篇
综合类   3613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习俗有道德习俗与非道德习俗之分。道德习俗对人德性生成有巨大影响。这样,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在改变道德习俗,其中,学校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学校的道德习俗;家庭和社会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本国、本地区的道德习俗。  相似文献   
182.
崔昆 《河北学刊》2012,32(3):162-165
以人为本是当代德育研究的核心话语与崭新范式。目前关于人本德育的理论探索主要是一种限于德育系统内部的抽象理念阐释与具体方法策略构建的研究模式,它尚未真正触及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如人本德育缺失的社会根源、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条件等)。人本德育研究的视角需要有所突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政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是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而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有效解答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人本德育奠定彻底、完整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研究唯物史观向度的确立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3.
行为责任存在的演变经历了道德律、伦理性以及社会性等几种样式。道德律排斥了行为责任实践性的一面,将价值的产生归结于道德律,这意味着行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自为性,行为责任价值的应然性取决于对道德律的服从。社会存在形式的去魅化,价值标准从终极型存在形式转化为实践中伦理应然性的存在。伦理的价值应然性要求行为主体将行为责任价值产生划归己有,重新回归行为主体实践价值之中,并通过主体自为性与行为主体之间理性价值关系得以确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要求,标准行为责任价值存在的真正实现必然要通过行为主体将行为责任的应然性委托于社会,并最终以社会价值的形式加以表达,应然价值的行为责任存在形式得以超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延伸即行为责任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4.
风险投资体系以多重激励和不对称信息为特征,风险投资的三方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有效控制代理风险是风险投资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代理风险的成因,并从委托人的角度讨论了风险治理的原则和投资契约的构造。  相似文献   
185.
调查与测试显示中学德育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但师德有衰微趋向;德育教学任务能基本完成,但教育效果不佳;德育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与其他教师持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应深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加强中学德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措施,塑造德育教师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86.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持续有效 ,必须认清形势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以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服务好学生为突破口 ,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而担负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7.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8.
心理健康、适应社会是个体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堵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德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现代德育要注重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体系,永葆学校德育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9.
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公民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保障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党员的率先垂范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提升个人品德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0.
“以病人为中心”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管理道德和医患关系道德的核心话语,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医患关系道德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这是医患关系道德“以人为本”的核心,二是要“以医务人员为主体”,这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关键,而且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指导医患关系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