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8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99篇
管理学   134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1196篇
理论方法论   276篇
综合类   5860篇
社会学   143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713篇
  2005年   701篇
  2004年   610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378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41.
瑞吉欧教育理念蕴含着独特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合作观,教育方案极具特色,对我国幼儿园项目式区域活动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结合瑞吉欧教育理念,本文对其特色教育方案进行解读,提出了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项目式区域活动模式,即以兴趣为主的课程主题,支持与互动的教育关系,全要素整合的学习内容。以“动漫show秀晚会”为例,制定了幼儿园项目式区域活动实践方案,即按照预设弹性计划、展开区域合作、拓展深度学习三大步骤展开。  相似文献   
942.
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与相关主体自身背景的共鸣,给予相关主体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审美感受。在建筑审美中,个人的道德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承载的道德记忆最初来自于特定个体,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它最终会提升为一种集体道德记忆。建筑具有传承性特征,并且具有传承道德记忆的能力。人类的建筑审美活动高度依赖其自身的建筑道德记忆,承载道德记忆的建筑大都具有历史和道德教育作用。从道德记忆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建筑使建筑本身承载人类道德记忆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对建筑的道德记忆承载功能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当代建筑师既应该向人类的建筑道德记忆学习,也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有价值的建筑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943.
944.
要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好社会性的号召与个体的道德响应之间的关系,笔者称其为形成法律人的"首唱"与非法律人的"唱和"的法治的共识效应.为此,本文通过对"共识效应"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分析后,试图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统一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出具有中庸思想特色的若干己见.  相似文献   
945.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它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则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6.
数学本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如何认识数学与数学教学的本质,形成与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这是新的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47.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变通精神、淡泊名利精神、民族忧患精神、严于律己精神等高尚的道德精神。这些道德精神,既对当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又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8.
电影导演的文学观是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本的选择方式、选择手段,处理方式、处理手段,以及从电影剧本到电影作品制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格追求。张艺谋电影作品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摒弃原创,以‘我’为本”。文学作品是他电影创作的源;在他人的作品中安顿自己思想的魂;凸显个性,强化女性形象,喜好北方环境。  相似文献   
949.
中美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差异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教育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两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 ,教育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 ,也各具特色。本文从 5个方面对此加以对比说明。尽管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 ,但是其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950.
With the increased sociological interest in popular culture, 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hero types lauded by the media from situation comedies to movies, books, and magazines. Few studies, however, have examined who, if anybody, actual individuals identify as personal heroes. To the extent that the hero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has been examined at all, it has generally been the hero identific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at has been studied. The study of heroes is important because heroes are one indicator of who we are and what we stand for. That is partly what motivates the recent attention to the media's identification of heroes. Yet while the media represent a very visible aspect of culture, who individuals privately cite as their heroes is, although less visible, just as much a part of who we are as a cultur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reports on findings from two telephone surveys conducted in Philadelphia that, among other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the meaning of life, asked adults over 18 whether they had any heroes and if so who those heroes were. The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heroes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ranscendental concerns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o religiosity. Overall, the pattern of findings discloses an unstudied dimension of cultural disenchan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