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9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口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318篇 |
理论方法论 | 88篇 |
综合类 | 1525篇 |
社会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9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90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传统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公德意识。仁爱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72.
老子的道德伦理观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老子对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的批判与否定的分析 ,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老子道德伦理观共有三个来源。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则建立在“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认识方法之上。老子坚特自然主义的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自然平等 ,不求独尊 ,原则是顺从自然。其价值判断准则是效法与回归自然 ,因而主张谦下自损 ,知足不争 ,弱用弃智 ,守静不辱 ,无为无欲。老子自然主义道德伦理观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精神内容 ,又起到了对正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某种制约和调节作用 ,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3.
读《大略》可以看出,荀子已经发现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取向,两者相互斗争,其势力消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可以参与并调节两者的矛盾运动。他主张人为地助长道义主义,通过“以义克利”的过程而实现“义利两有”。他把其义利观贯彻于他的天人观、教育观、认识论和治国论中,形成了精神激励、利益驱动、权利制约三种手段并用的综合社会治理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亦带有理论偏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4.
文章借用雷蒙德.威廉斯的理论,以麦琪的两条情感线路——兄妹情和爱情为轴心,分析她的兄妹情、爱情及其两者的交错发展,揭示贯穿小说的服从、责任、义务、自我压抑的道德观念以及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意识和情感结构。通过文本分析,管窥爱略特道德观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5.
张康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5-11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76.
汪天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6):36-40
通过对老子"无为"和"返朴归真"观念的现代诠释,张扬其中的积极因素,用于指导建立一种现实的而又不失超然的人生观。道生万物、和谐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旨趣,由此推演出万物和谐、天人和谐、君民和谐、国家和谐、人心和谐,这可以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和实现和谐社会的一种哲学参照。 相似文献
77.
浅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32-33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中存在着倡导多、措施少等问题,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和完善师德建设机制,以强化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8.
知识价值观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宏武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7(1):17-23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 ,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及其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在新的时代主题下已显现出与实践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 ,知识的价值日益凸现 ,确立知识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既成了对时代主题的响应 ,又是一种有益的理论尝试。在初步建构知识价值观的过程中 ,要强化创新与学习的功能 ,造就新型的人 ;要导入团队精神 ,创设“真实的集体”;要坚持知识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宽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79.
湖南大学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1):11-15
以调查问题为依据 ,认为农村家庭道德状况存在下降趋势 ,家庭关系矛盾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政权行为功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以及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文章提出政府在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中能够且必须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朱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3):24-26
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比较,发现人民性的主题是贯穿于他们的作品的一条共通的主线。并且人民性思想的形成都与他们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尽管二者在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这种相似性是他们在各自的一生中对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探索的结果,也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