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1518篇
社会学   5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北宋后期的赋坛,黄庭坚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作家。黄庭坚充分认识到个人修养与辞赋创作的关系,也认识到超越辞赋的创作传统必须建立在继承、融会传统的基础上。他的散体赋或表现道德情怀,或探索艺术人生,见解深刻,情韵悠远,语言精警。他的骚体赋继承并发展了骚体传统,充分展示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艺术上,他的赋重在传神写意,使辞赋中的铺张描写赋予诗意般的韵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辞赋描写心灵感受的功能。他的赋重兴寄、重含蓄,融会传统,自由挥洒而又不逾规矩。  相似文献   
92.
赛珍珠问题指"中国人是否更容易抄袭、抄袭是否内化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气质之中"的问题。与学术相关的伦理类型在现代发生了根本转变,表现为学术从公器变为私器,真理活动的视野由复返的变为进步的,评价标准由传承变为创新。从反向抄袭、注疏性著作、自我抄袭等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抄袭本质上是个现代问题。"中国人更容易抄袭"的命题存在着历史错位,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93.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
职业道德作为一定社会劳动组织所做出的“社会规范安排”,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和维护该职业集团的共同利益,进而实现社会各个行业即整个社会的利益的协调与公平。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者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公平与利益的问题。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的范畴,更应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公平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5.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面镜子,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如何,取决于馆员职业形象的个体表现。馆员职业形象是馆员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象,他是每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态度和举止言谈等各方面素养的综合反映,他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6.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充分发掘我国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深深植根于哈萨克族青少年心中的民族文化为内容,通过他们乐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我国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我国哈萨克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是新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7.
高等教育组织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逻辑,具有对之进行创造、保存、提炼、完善和传播的逻辑。在理论上,高等教育组织是一种权责分担而又共融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承担者,具有权责分担、宏观决策、整体协调、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逻辑使然。从逻辑归因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组织决定学术品德的走向,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应理性地内外结合,将道德熏染和组织信念结合为一体,才能不失偏颇。从逻辑途径考察,高等教育组织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终点在于以人为本,情理相生,“法”“德”兼善,从而促进学术自治和学者自律,以完善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98.
试论主体间性的和谐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性的基本思想出发,说明了主体间性在伦理道德观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论述了当前构建主体间性的伦理道德观有助于克服纯粹主体性思想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0.
宗法纲常等传统伦理通常被视为封建流毒和现代化的障碍,受到激进思想家的批判,但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却依然坚信家族制度和传统伦理的价值。在他们看来,宗法纲常不仅无阻于求富求强,而且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应当固守勿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