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00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宪法经过四次修宪后,有关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宪法上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方面完美无缺。本文试从应然的角度反思我国私有财产权保障的不足之处,并就我国实际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本文拟就此背景下,中国大学生道德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及重构大学生道德观念、规范的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3.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修课.精读教师的素质对教学质量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精度课角度简单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美术教育不是一门单纯的绘画技能课,而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美术教育对学生遭德品格的完善,个性的健康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风是学者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综合一体的有稳定性的精神倾向,是学者主体精神素质在治学中的综合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建设对于社科人才的培养、学术特色和优势的形成以及社会风气的健康化和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学风建设要从人格和制度两方面着手。在人格提升方面,应以诚为基础、以实为核心,坚持培育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无私利性”学术道德;以提升学者人格为根本,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在体制方面,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只有把提升人格主体和强化体制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扭转学风不正和学术造假问题,以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风日益好转,日渐优化。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开放的精神,更新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容易使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弱化,形成思维惰性,模糊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影响其自律意识的形成。论题分析了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德育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应从传统道德的继承、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三方面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9.
论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是新的治国方略,它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德治的意蕴,又是毛泽东以来几代国家领导人不懈探索的结晶。从毛泽东首倡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江泽民的以德治国,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逐渐走向成熟。贯彻这一治国方略,应从以德治党着手。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德治,有三种重要的解释,也即德教、德政与道德法律化。它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德治作为德教的问题在于:德治如何能成为与法治比肩的治国方略?在证成德治时,如何能够从关于道德功用的事实判断推出德治这一价值判断?如何证成道德建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何证成国家介入道德建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德治作为德政的问题是:德政已是人类社会的常识,似乎没有必要借助于德治的概念来推广,而且它无法很好地解释人们提出德治理念时心中已有的德治与法治的背景关系。德治作为道德法律化面临的挑战是:它可能会危及人们自由选择自己道德生活的权利,毁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扰乱人们的道德认知与评价,并使得法律必须满足的一些要件难以实现,影响法律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