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9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1616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围绕提高学报质量,提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学报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确立优势栏目、形成鲜明特色,要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和繁荣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二是要优化编辑业务,实现编辑学者化。  相似文献   
132.
在教师的有效性的研究领域存在三种范式 :性格理论、行为和认知理论、权变理论。它们的更迭体现了人们对教师有效性问题的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3.
职技高师作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 ,它的培养目标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作相应的调整 ,调整后的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必然对其本身师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对新时期职技高师师资素质的基本构成及若干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以期对我校刚刚恢复招生的职技高师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5.
文章运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某些句法理论,对助动词的一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如助动词作为INFL,空位助动词,助动词作为屈折语的提升,助动词与主语论旨角色的分配,多个助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的排列顺序等。  相似文献   
136.
傩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戏曲形式,也是一种祭祀方式,其依附于地方文化,便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傩戏风格。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傩戏的生存处境堪忧,这种古老而又极具鬼神意识的戏种,已经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但古老艺术形态留存千年,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对于民俗学的研究、文化艺术形态的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都极具传承价值,切实可行的传承途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7.
环境传播并非仅是环境议题的扩散,更是各种主体的话语呈现。土壤污染报道可以作为探讨环境传播中话语表征的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746篇报纸媒体土壤污染报道样本,发现:土壤污染报道中政府、专家、企业、NGO以及公众各方的话语权并不平等,其中政府占据议题的主要话语权,专家学者积极介入议题报道,企业则表现为回避突发土壤污染事件。相较于前三者的强势话语权地位,环保NGO和公众的话语权较为弱势。  相似文献   
138.
文学史上常以“庄骚”并称,人们注重《庄子》的散文价值和《楚辞》的诗歌地位。然而,作为先秦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镶嵌于《庄子》文本中,且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哲理韵文,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9.
陈衡哲和许地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但又各具鲜明的个性.本文从创作旨归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0.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无产阶级思潮几成并峙之势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 ,在摒弃简单片面的非科学研究倾向的同时 ,应从历史主义和辨证分析的角度 ,对思潮的形成、流变、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行深入梳理与整体把握 ,以推动具体研究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