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7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1060篇
社会学   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  相似文献   
22.
现象学在舍勒思想中不是借用的方法,而是与其哲学目标内在一致的思想主题,具有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现象学态度是作为位格之人的本质态度,人通过这种态度直观价值及其秩序的过程就是人摆脱动物状态,作为位格而存在,成为人本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爱情具有独特的品格,它是社会性的,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它体现了爱情幸福与社会义务的一致性,同时又表现了两者的冲突;另一方面,屠格涅夫赞成小说主人公为了社会义务而"自我改造",但是他又强调了这种"改造"的不可能与反人性。  相似文献   
24.
墨家学派的几个关键概念——兼爱、尚同、非攻、天志、明鬼中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兼容性。以功利性为目的的"兼爱"导致了爱的错位;追求平等的"尚同"和"兼爱"产生不可克服的尖锐矛盾;"天志"和"明鬼"导致了精神世界爱的荒漠并为极权统治作好了精神上的铺垫。科学精神和墨学形同而质异,"五四"时期的思想大家倡导墨学存在失误。认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注意墨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5.
范震威 《北方论丛》2000,(1):97-102
由“诗可以怨”推及到“许可以爱”,反映了诗歌心路历程中内心情感的波谲云诡之变。诗由最早的民歌肇始到向个人创作的演进,记录了诗的艺术创造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诗,在20世纪多经磨难,直到最后的二十年,才进入它的勃发时代。在爱情诗 中记述的怨与爱的两种心灵体验的相互漫漫与纠缠,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美的融合。 爱情诗是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中美与崇高的最佳文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6.
Since 2000, Denmark has imposed some of the strictest immigration laws in Europe. Consequently, family reunif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immigrants as well as for Danish citizens. In the fall of 2010, the Danish family reunification laws became subject to criticism and protest by a citizens' initiative called ‘Love without Borders’ (LWB).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LWB managed to generate political momentum around love: an affect which seems to promise inclusion, liberation and togetherness for thos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laws as well as those attempting to change the laws. Yet the idealized version of love promoted by LWB happened to take the form of romantic intimacy predominantly consisting of straight, young and white-brown couples oriented towards reproduction. Our main argument is that despite its good intentions of supporting migration the activist campaign ‘Love without Borders’ ends up supporting whiteness as the body through which love must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the racialized discourses informing LWB's activism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white transraciality. Thus, to LWB love seems to promise affective ties to the nation, to the future and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ways that sustain white hegemony. Building mainly on Sara Ahmed's and Laurent Berlant's reflections on love as cultural poli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posters, viral videos and newspaper debates in its discussion of the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love as an affective political tool.  相似文献   
27.
Disability helps us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the ‘ideal’ neoliberal-able citizen who may not equate to ideas of productive, sexual, ‘normal’. Intimate citizenship – our rights and access to intimacy – is often ignored by those working with people labell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in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outcome of a dialogue between self-advocates labell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cademics, service providers, Aboriginal leaders, students and artists about intimate citizenship through love, intimate work and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28.
论网络色情传播对社会两性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色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其后果不仅表现为犯罪率高,而且从深层次上说,放纵性欲必然导致爱情的麻木,这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对爱情这种高尚精神活动的亵渎与扼杀。要想彻底根除人们在心理上的情色依赖兴趣,就必须廓清生理“性快感”与心理“性美感”,“性爱”与“色情”的观念性差异。  相似文献   
29.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30.
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青年无论是婚恋观还是生育观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选取"80后"和"90后"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后认为,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必须充分发挥家庭、高校和社会的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仅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