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回环美、抑扬美、均衡美和错综美。  相似文献   
292.
“打挤钹”是土家族民间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也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 ,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打挤钹”从曲式、曲牌的音乐风格等方面 ,具有土家族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293.
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署名"我生"的<乐歌之价值>是一篇从学理层面探询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要文献.它在不忽略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的基础上,又从音乐自身的视野对音乐对于身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对于人的美的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于圆满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层面作了详尽的阐发,显示了一代学人对音乐审美本质及其学理层面的自觉探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94.
北魏之前,西域胡乐已在内地流传。凉州作为胡乐东渐的第一站,对促进汉魏雅乐与胡乐的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初期,宫廷音乐本用胡乐。立国既久,汉化渐深,统治者遂大力推崇雅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但北魏雅乐终不免戎华兼采、不辨雅郑,杂入了大量西域胡戎乐。这一有悖"礼乐治国"之状况,却推动了中古音乐从"教化民众"向"娱悦性灵"理念的回归;北魏文学更是吸收西域胡戎乐曲辞之悲凉意蕴,经艺术提升,变悲凉为壮美,文人乐府诗因此出现了瑰丽壮美的风貌。西域胡戎乐曲辞的自由体式,亦为文人诗歌吸收,促进了文人歌行体诗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95.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抗日战争,成功塑造了勇敢者、劳动者、受难者、战斗者诸多音乐形象。本文从音乐角度出发,分析了作者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高超手法,揭示出60多年来该曲之所以广受欢迎、家喻户晓、在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6.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在婆家作为儿媳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娘家作为孤儿遭到兄长的逼迫,焦、刘的双双自杀实是由焦母、刘兄一手造成的。可见,婆婆如何善待儿媳,兄长如何善待弱弟孤妹,这实乃是《孔雀东南飞》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人伦问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儒家的诗教观念,才能对刘兰芝的形象意义作出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297.
记谱法就是记录乐曲的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或是其它地方,记谱法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中世纪这个阶段的记谱法,对音乐只是大概的、模糊的记录。即使当时的记谱法还处于模糊记谱阶段,但这些记谱法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时音乐的传播和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8.
论述高师钢琴教学中各个钢琴踏板的制音原理、作用和具体运用的基本方法,以及踏板的运用与音乐表现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99.
胎儿后期已经具备了接受音乐训练的身心发展水平 ,是胎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之一。科学的音乐胎教能加速胎儿脑细胞生长 ,促进胎儿的感觉、记忆、情感情绪正常有效地发展 ,从而提高其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300.
语文教师直接担负着语言教育任务。教师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汉语的音乐美 ,修辞美 ,措词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