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32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谐音取义翻译法指的是廛译与原近似,意取音之联想的一种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既不同于音译法,又不同于意译法,是一种极其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在英汉商标词的翻译中运用得当,则可取得神奇的功效,达到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2.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从语源学角度打破汉字字形的束缚,并且结合所指对象的特征,方可知道概念命名的意义.本文考释了汉语蚌蛤类命名理据5例,它们都是普通民间名称.  相似文献   
54.
《埤雅》以声符释义贯穿全书,偶有穿凿附会之处。书中广泛运用声训之法,力求阐释事物命名之意,对声训推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55.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56.
英邓彧  李兰 《民族学刊》2016,7(4):26-33,101-105
I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ethnic identity. The names of an ethnic group’s folk heroes,in this case the Naxi hero Coqsseileel’ee ( in Naxi pinyin ) , or ( in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 , are not just sound se-quences, but are also full of implicit meaning that needs to be transferred. Only when this meaning is conveyed can we protect ethnic culture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57.
混成耕牧制在彝语地名中的反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成耕牧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甚至部分汉族和布依族都曾实行过这一生产方式,有的至今尚在延续或变形延续。然而, 对混成耕牧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 文献记载又残缺不全。因此,通过对彝语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 归纳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 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 从而揭示混成耕牧制在资源利用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58.
观赏植物品种文化负载名因中英文化的差异,翻译起来颇有难度,因此翻译中避繁就简、文化缩水的倾向屡见不鲜。受中国歇后语结构的启发,建构植物品种文化负载名的歇后式英译模式,即迻译—解译,旨在为此类翻译提供一种思路,尽可能减少英译时的文化缺损。  相似文献   
59.
该文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讨论。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看法,以及古代中国先哲的解释。然后从汉语成语入手,展示了墨家名学研究的科学性。对英语中的换称现象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名实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在语言与思维关系探索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先哲对于名实之争的讨论,以及现代语言学言无定论的观点,结合实际的语料分析结果,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外来人名的汉译国内虽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参考,但对既定文本中出现的不少人名却依然无能为力。在讨论人名翻译的对等原则和罗曼语系人名汉译的特点基础上,以《公共外交》中繁杂的外来人名汉译为例,提出网络检索、官网核查、邮件交流三种策略来解决文本中生僻人名的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汉译外来人名时,必须要在参考权威辞典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多方求证,力图做到人名汉译的对等与可信,以期为新时代的外译汉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