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703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62.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至盛唐时,年岁较长、诗名早著的王昌龄,不仅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而且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也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不仅如此,王昌龄的七绝还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受到当世特别是后世作者的追模和学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七绝的影响。因此“七绝圣手”王昌龄,从题材的拓展、数量的增加、影响的扩大等诸方面,为七绝的创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3.
作为一出现代悲喜剧,托马斯·伯恩哈特的《习惯的力量》主要以喜剧手法和形式表现具有悲剧特点的人物形象和内容,而且其主人公形象自身亦蕴含着一定的喜剧性,这就使"悲"与"喜"在主人公身上以及某些回述往事的场面中相互交融。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变以及"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本人将世界和人生视为一出悲喜莫辨的悲喜剧,并且在其戏剧创作中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64.
小牛笔下的湘文化写作,源于对底层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小牛小说进行分期观察,其人物叙事可以分为三类:俄式的"小人物"叙事;湘文化的民俗性叙事;社会转型期的底层民众叙事。这三类叙事统一在作者对底层生存的道德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65.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性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66.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
历史与伦理:格非小说的叙事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伦理构成了格非小说叙事的核心。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近年来发表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等作品,无论文学是从历史回归修辞,还是通过叙事为历史寻找筑居之地,他都在尝试建构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叙事张力,以打开文学探索的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在历史的叙述中对人的存在、心理深度的探询,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叙事伦理取向,坚守着一份文学创作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68.
年轻作家苏童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有着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祖辈生活过的扬中有着难以释怀的“故乡情结”,在体弱多病的日子里积聚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这一切都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并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童年经验对其“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宫廷系列”等四类小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9.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70.
楚卫华 《唐都学刊》2004,20(2):71-76
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这个角度分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时刻关注社会现实 ,与观众的审美心态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同步状态 ,采取的是面对观众的叙事策略 ,即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 ,迎合和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及心理欲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力量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