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3篇
人口学   49篇
丛书文集   531篇
理论方法论   208篇
综合类   2875篇
社会学   40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独立学院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独立学院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方面的群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2.
抑郁性心理的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单胺氧化酶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意志减退、思维迟缓、联想缓慢、反应迟钝、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治疗主要是心理及药物治疗。药物是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和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双重摄取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33.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出版以来有关其主题“美国梦”破灭的文章已为数不少,但对于其叙述形式的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拟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艺术,认为正是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多重视角转换和第一人称视角的复合化的独到运用使得小说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4.
篮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根据场上的情况,通过感觉、分析、观察、思维、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心理过程的总和。主要内容有:技术的目的性、判断的准确性、行动的应变性、动作的隐蔽性、行动的合理性、配合的集体性。  相似文献   
35.
从完形原理出发,阿恩海姆论证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美学原则,并从宇宙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平衡”作了不同于古典的现代解释,他的理论不仅是完形心理美学的最高成就,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6.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视角来探察国有工厂的兴衰史,企图对198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改革文学"进行历史化的超越。它避开以往改革文学仅关注工厂领导层的的叙事惯例,聚焦底层职工生活,着力表现改革过程中的人性与文化之痛,并创造性地再现和建构了以湘潭为依托的地方性知识,是新世纪以来改革文学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37.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空间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时间独大,而忽视空间维度的局面,大量学者开始关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正是空间叙事的典范,通过 在作品中建构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命运为时间线,从时间的历史性与空间的共时 性两方面实现十字交叉式叙事,从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38.
广告是一种商业和社会行为 ,受众在观赏广告时的内在情动 ,对整个广告的传播过程起导向作用。广告创作的人本化和民族化离不开创作者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探索与把握  相似文献   
39.
目前,网络心理研究的数据收集手段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法。在针对此种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基于被试主观评价转变为基于客观网络行为数据的全新研究思路,并阐明了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保障数据可靠性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势。文章最后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中行为分析技术在未来网络心理研究中的可行性与价值性。  相似文献   
40.
论述了传统道德研究方法,在社会实践中抽象研究道德的本质,或从个体的社会性出发研究具体的道德规范,都不能完全解释道德现象。指出要实现从基本理论到具体实践或从道德本质向道德现象的转化,这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道德运行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