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2.
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一种叙事 ,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分析 ,认为在新闻作品中 ,客观事实的叙述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 ,而是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人物这两大类构成的 ;并进而总结出了 7种叙述主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3.
争论的背后——《在悬崖上》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悬崖上》发表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从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本文先对这些争论做了一个整体回顾和简要的评价,然后重点从文本入手来探讨了争论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的看法。这篇小说虽然写出了那一时代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波折,写出了个体丰富的内心体验,展示出了情感与道德、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这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丰富和补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篇小说仍然是以主流话语作为主要思想的文本,没有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  相似文献   
24.
传统自传中存在着对话的因素。口述自传与传统自传的最大区别在于由采访者的介入带来的真实对话。口述史的采访者基于访寻史实的动机发起、引导、控制着口述访谈。讲述者的讲述多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较少涉及到与自己人格形成、发展相关的解释性因素。口述自传假人物自传之名,行搜集资料之实。  相似文献   
25.
田淑晶 《理论界》2014,(6):119-121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心理过程服从两种基本倾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原则存在于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决定着生命的方向和生存的方式。孙犁的《铁木前传》展示了服从不同心理原则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关于女性和童年的叙述中隐匿着叙述者关于生存原则选择的含混价值观和矛盾的情感态度,而这似乎是人类之于由生存原则选择引发的生存困境的典型立场之一。  相似文献   
26.
《喧哗与骚动》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享誉世界的声誉。其中对叙事视角灵活的应用,使得作品更能把握现代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出发,用班吉这个有限视角,我们可以对其新奇的叙事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27.
叙述层变换和人物视角在时空中的运动是人物充当形式叙述者的典型叙述形式。涉及同故事和异故事时 ,讲故事的人物和被讲述的人物的视角关系往往导致叙述者符号操作行为的复杂化。对叙事现象中的视角关系的精确刻画有利于文本的意义分析。  相似文献   
28.
张爱玲小说中的叙述者在时间、情感上与人物保持着距离,这样的距离控制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苍凉、冷峻的叙述风格,具有一种穿透人性隐秘的深度和力量。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从叙述者和叙事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金瓶梅》在说书人叙事的基础上 ,让书中人物充当叙述者 ,对相关事件进行叙述。《红楼梦》中的二度叙事更加成熟 ,叙事层次也更加丰富。《金瓶梅》在全知叙事的基础上 ,使用人物视点叙事和客观叙事。《红楼梦》将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客观叙事紧密结合 ,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30.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运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与别的作品不同。三个叙述者生活在南方的不同时期,对奴隶主萨德本抱不同乃至水火不相容的看法,体现出他们对南方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