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6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85篇
管理学   1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962篇
理论方法论   285篇
综合类   4990篇
社会学   220篇
统计学   2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66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543篇
  2005年   467篇
  2004年   427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况为背景,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为依据,坚持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适时提出的主导价值理论。对比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价值结构的合理性,价值途径的实效性,价值目标的现实性,价值原则的民本性。  相似文献   
682.
国家治理视野中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资本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本是指主体自身所累积起来的文化能力,个人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中都存在着文化资本的问题.对于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资本的累积过程也是文化资本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国家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文化品性将直接影响国家能力建设,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整合与转换是国家借助文化资本来提高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国家核心价值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683.
匡促联 《云梦学刊》2010,31(4):67-71
多元文化实质上是以异质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互动系统。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人的价值观自觉具有明显的激发和促进作用,价值观的自觉推动着多元文化的并存、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68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面的系统逻辑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核心,决定了这个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目标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动力;荣辱观是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在实践,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从关注民生入手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指导功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宣传教育有效机制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85.
尽管刘海粟的美学思想有其不足,但其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而站在美术的超越性立场来伸张自由个性和创造性,这是五四运动和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维度。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中,这也是一种深入与持久的历史趋势。在救亡压倒启蒙这个总体革命势态中,他发挥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站在启蒙立场上,形成了以纯粹美术为美术革命的方向、以生命表现为美术的本质、以美术为社会进步的杠杆以及中国美术革命具有文艺复兴的启蒙性质的美育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68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大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条件和基础;二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持续动力;三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价值观支持  相似文献   
687.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688.
西利亚·撒克斯特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其作品以其所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了她在岛上的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尽热爱,这份热爱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致,也延伸到了神秘而令人胆怯的荒野之中。本文结合当代环境美学家关于“非美自然”的论述,并参考康德对于纯粹审美判断的阐释,从“距离”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西利亚作品中关于灾难性自然景观的言说进行审美意义上诠释。西利亚坚持以自然的名义欣赏自然,希望借助康德式的纯粹审美还原审美自然灾难的合理性。此外,她选择成为灾难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克服了“恐惧”对于审美自然灾难所产生的阻碍,证明了欣赏自然灾难的可行性。分析西利亚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是对自然文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当代环境美学理论的一次反哺与验证。西利亚对自然灾难的审美言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仅为人类积极地理解自然灾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扩宽了“非美自然”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689.
人的本质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学说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人生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是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必须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人生观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90.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