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249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就当前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设计了调查表并进行了抽样调查.文章介绍了调查情况,分析了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从长远来看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最后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2.
我国环保NGO的制度环境具体包括宏观制度环境、微观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这三者均对环保NGO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对制度环境的诉求不仅是环保NGO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生态政治建设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党、立法机关和政府对此均负有相应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完善环保NGO乃至整个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教师低层次的需要、又要不断激发教师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引导教师在为国家和学校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要关注教师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候,它会起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不一定起作用。经济条件好了,不一定道德就高尚了。只有把精神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才能使人的道德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朝向崇高。在这方面巴哈伊信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巴哈伊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而不是经济体制,而且,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也都不是经济专家,没有什么经济学专著。因此,巴哈伊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贡献,都是间接的。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165.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对通用人工智能自主进化的未来展望,空前凸显了信息需要研究的重要性。信息需要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对人的本性的深化理解,而且涉及通用人工智能本性的理解和自主进化的驱动机制。信息及其进化的研究,为信息需要研究从有机体扩展到信息体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更到位地理解信息需要,走向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及其进化机制的统一理解。信息需要是信息体为了满足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要而寻找和获取信息的欲望。它不仅是智能进化驱动的引擎,而且是人性和通用人工智能基本特性的表现。信息的相互性,信息需要满足和产生的共同性,决定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可以与人性具有共通的本性。这既涉及人工智能进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又涉及人工智能性质理解的深化和相应伦理支持的根据。这充分表明,信息需要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6.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谚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应当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需要,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在做好为校内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同时,与公共图书馆一起,积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区建设,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在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实施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67.
从大学生信息需求心理谈图书馆服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读者在不同层次对图书信息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针对图书馆信息量大和特殊环境的教育特点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服务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 ,满足学生和读者的需要 ,不断增强读者的满意程度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用 ,提高读者学习的主动性 ,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馆员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8.
本文应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讨网站生动性和互动性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影响,并考察认知需求对生动性、互动性影响效果的调节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网站生动性和互动性都能使消费者产生更积极的产品态度.对认知需求不同的消费者,生动性和互动性的影响效果有显著差异:生动性对低认知需求消费者的产品态度影响更积极;而互动性对高认知需求消费者的产品态度影响更积极.  相似文献   
169.
A large part of most children's childhood is about taking part in educational and leisure‐time activities together with other children across various contexts. However, children in out‐of‐home care do not always have easy access to these possibil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general, parents coordinate their children's everyday lives, but in the case of children in out‐of‐home c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e is distributed between several professionals and institutions. Research often recommends that inter‐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should put the child at the centre and be more child focused. But what does that mean?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of ‘child centredness’ in inter‐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t also includes an empirical example taken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followed four children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in two residential homes in Denmark. The research explored how professionals work together across contexts in order to support children to take part in school and leisure‐time activities. The overall reasoning leads to the point that for children in out‐of‐home care, the possibility of exercising personal agency in their everyday life constitutes a difficult but vital issue. How children in out‐of‐home care learn how to conduct their everyday liv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ys professionals cooperate across contexts. It points to the need for close inter‐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children's initiatives and engagements in activities in communities with othe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0.
Concerns have been expressed for some time about a decline in emphasis on therapeutic work in social work, notably articulated in the Munro Review. Further concerns have been expressed in child care that social workers have increasingly had to focus on child protection work rather than earlier stages of prevention. However, there remain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worker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grammes. One development has been that of Behaviour and Education Support Teams: multi‐professional teams, containing as a key element social workers, and encouraging novel practices designed to help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improved behaviour and educa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reports on an evaluation of a social worker delivered school‐based social skills programme,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important area of resilience. This showed significant and 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friendship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professional role of social work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