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21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2278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This paper reports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how press releas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It starts from previous discourse-analytic work which has pointed to the 'preformulated' nature of press releases: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rough a number of metapragmatic features press releases can easily be copied by journalists in their own news reporting. In this paper we set out to subject one of these features, viz. pseudo-quotations (or so-called constructed direct speech), to a further empirical study, in which we scrutinize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press releases. We propos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process by combining ethnographic fieldwork with some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ncluding think-aloud protocols and on-line registration of the writing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is case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sign 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in press releases are more complex than has been assumed so far. In addition,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ethods that we propose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sound starting point for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llowing for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how press releas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292.
说“杏”     
从象形、会意、形声上解说“杏”字,均会产生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考察“杏”在甲骨卜辞中的字形和用法发现,作为果名的杏借自作为祭事的杏。“果也”并非“杏”的本义。  相似文献   
293.
文章通过对胡应麟创作《诗薮》过程的再考察,得出以下结论:《诗薮》创作次序很可能是内编、外编、杂编、续编;《诗薮》内外编、三编、四编分别有不同的刊本;《诗薮》内编当完成于1587年,《诗薮》外编主体当完成于1588年或更早,《诗薮》杂编不迟于1590年完成,《诗薮》续编完成于1590年以后;《诗薮》开始创作时间当在1584年左右。  相似文献   
294.
针对目前经济应用写作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这一问题,采用分析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经济应用文的应用价值及其特点,阐明了经济应用写作既是经济状况的书面反映,又是每个时代人应该掌握的基本工具,提出了经济应用写作呈现经济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化的特点,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95.
课艺评点为清代一些书院的文学教育手段,清代钟山书院与经古精舍的课艺评点都很重视文学创作的承嗣与求新、重视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对生徒习作的褒扬,前者偏重于内容分析,尤其是道德教化渗,透而后者偏重于艺术评价与考据评判,前者对内发性文学创作有所关注,而后者对地位卑微的词作积极肯定。这些评点对于提高生徒的文学创作水准、拓宽生徒的文学创作视阈以及增强生徒的文学创作自信心等方面大有裨益。不过,由于二者过于重视表彰成就而忽视揭示缺点,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徒更好的创作。  相似文献   
296.
以中介语理论及其五个发展过程为标准,可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民考民英语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写作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分为:母语负迁移型、目标语规则过度归纳型、训练迁移型、交际策略型和二语习得策略型。文章着重探讨了造成前两种中介语语法偏误类型的原因是母语无标记,偏误类推,合成和偏误分析,希望能够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作文中出现的语言偏误,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帮助三语学习者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向目标语靠拢。  相似文献   
297.
大学生英语作文第二写作过程模式有准备、侦察、诊断和修改四个阶段。写作能力、创造力、采用的修改策略和态度等对学生在第二写作过程的表现都有影响,但教师评语则是影响大学生英语作文第二写作过程的关键因素。好的教师评语应具有建设性、鼓励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应遵循“教师批学生改”和“有效的批改”等原则,帮助大学生提高第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98.
胡辛是当代江西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 20年的文学创作一直都受到当代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关注。采用女性视点是胡辛创作的一种守望与超越姿态,根系乡土是胡辛永恒的守望,而在纪实与虚构中对历史语境进行还原和超越则是她的小说和传记创作的理智与机智,这一切构成了胡辛的创作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相似文献   
299.
在柳宗元诗文作品的研究中,书信几乎是个盲点。本文较全面考察了柳宗元书信的写作艺术,并据此认为,柳宗元书信的文学价值应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对其书信写作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进而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00.
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语境 ,采用了极端的革命方式 ,是一次远远超过汉语诗歌承受能力的文体大革命 ,具有激进、极端的特点 ,完全打破了文体革命渐进才能有效地进行的原则 ,废弃了汉诗诗体的进化所具有的渐变传统 ,不是纯粹的文体革命 ,而是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 (政治化 )、世俗化 (急功近利地实用化 )的非诗的极端的文体运动 ,是利用了诗自身的文体革命潜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启蒙运动。这样的文体革命给汉语诗歌带来了特殊的后果 ,影响了汉语诗歌在 2 0世纪正常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