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186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1114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准确而有效地翻译不仅涉及信息的有效传达,而且事关我们的国际形象。本文结合新闻英译中的一些实例,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分析新闻英译过程中一些词汇翻译的不当之处进行剖析,以探讨如何实现准确、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62.
随着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大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增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必须加强新闻策划,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通过精选题材、捕捉热点、挖掘细节等手段,充分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树立高校品牌和形象,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李义山的《无题》诗,历来论者众多,解说纷纭。由于典事与"本事"相融,而致虚实相生,朦胧无定。这首《无题》诗,应主要是一首思念情妻之作。在诗中,作者并非一贯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立场,有时甚至以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和抒发其情,更增加了义山诗的朦胧性。这种创作心理和审视角度的迁变,也引起了对此诗一些不确定的新解,很有必要提出并待商榷。  相似文献   
64.
城市的形象是传播资源和传播渠道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无论哪种城市形象的传播,政府都是城市形象定位的领导者。像贵阳市那样,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激发城市的内在潜力,为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提供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65.
西汉的优抚措施建立在军功爵制基础上,面向全体官兵;在论功行赏的原则下,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主要包括在给立功将士的赏赐中。政府礼葬死亡将士,抚恤其家属。戍边军人家属受到优待,有可靠充足的生活保障。西汉军功爵制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优抚措施也体现出显著的等级差别,反映了西汉社会的等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66.
针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题名笼统、累赘或单调等问题,提出英文题名格式、撰写技巧和加工细则,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在论文题名上的选择应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7.
英语习语的临时变体广泛应用于新闻标题语篇。通过分析大量的新闻标题,研究习语临时变体在新闻标题语篇中的语义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新闻标题语篇中英语习语的临时变体类型,将之划分为语义返朴变体、词汇替代变体和句法结构变体,并结合认知语言学比喻优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多义推导理论对3种变体类型分别进行理据分析。  相似文献   
68.
何芝莹 《现代交际》2010,(9):82-82,8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逐渐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并且也由此逐渐产生了侵权与虚假新闻等网络新闻道德失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针对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对其原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实效性的应对策略,以期推动网络新闻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9.
本体隐喻就是用具体的物或人来表征抽象的概念。通过本体隐喻,股市被概念化成眼看得见的有形的物体或手摸得着的流动的水,或活蹦乱跳的,抑或可以杀戮,抑或死而复生的人。股市的本体隐喻不仅使得报道更生动易懂,而且证实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0.
This article offer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playing-the-gender-card metaphor in US campaign coverage, with a focus on its use in Senator Hillary Clinton's campaign for president in 2007. I argue that the media use the gender-card metaphor to stand in for a variety of complex arguments about women in politics. The essay serves as a case study to validate how political metaphors can be used to obscure socially unacceptable and empirically unsupportable arguments. It also reveals that it is taboo for women candidates to talk about sex discrimination on the campaign trail and that the culture operates to silence its legacy of proscribing women from the political field. Finally, the essay encourages future women candidates to plan rhetorical responses to the gender-card metaphor by understanding the latent arguments and connotations buried in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